112.初步演示引起厂领导高度关注,工程师们挑刺被群怼心态血崩(2 / 6)

无法产生质变。 这让今早才集中过来的工程师们直接满头问号,表示看不懂。 而昨天和张元林有矛盾的六名工程师则是心里带着怒气,不理解杨厂长为何还要向着张元林。 其实原因很简单,杨厂长不可能盲目过分的要求主力军们如何如何,能达到工程师的级别等于是已经站在某个领域的一流位置了,他们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还是没有收获,这就没法儿再继续催促和步步紧逼。 关键是把氛围搞的太紧张太严肃,也会影响到工程师们的心态,最后弄的大家都不愉快。 但是张元林这边不一样,他就是个机修工,给他再大的压力又如何,他的实力有限,唯一能尝试的就是运气,所以杨厂长这边也是在赌,成就成,不能也没什么,可以说是毫无压力的试探。 也就是说,面对工程师们和面对机修工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因此杨厂长的表现和想法也不一样。 可某些小肚鸡肠的人不服气啊,只觉得杨厂长能对张元林这么重视,肯定是张元林偷摸着给了好处,或者是找机会阿谀奉承了一番,把杨厂长夸的很舒服,以至于判断能力都被严重影响了。 就这样,在杨厂长的要求下,现场的工程师们各自开始汇报情况。 从左到右,一个接一个,首先是今天早上才聚集过来的工程师们,但他们才来不久,哪里能研究出有效的结果来,甚至都没搞明白整体的结构组成。 就算这两台设备全都被拆掉外壳,他们可以直接看到设备的内部情况,可大部分地方都是生了锈的,还有一些比较细窄的零件已经绣断了,随便一敲全部碎裂,这种情况无疑是对单个零部件的修复工作造成极大的困扰,更别说复原完整结构了。 所以,这些人的回答千篇一律,意思基本相同,都是还没搞懂,没法儿分享。 杨厂长并不意外,早有预料的他只能一边点头,一边说着安慰的话,让他们不要着急,稳住心态慢慢来。 虽然有帮张元林指引一下的想法,可这事儿也不是他能控制的,顶多就是试一试。 所以杨厂长的主要目的还是到现场给大伙儿加油打气,帮张元林都是顺带的,并没有太多刻意的成分在里面。 但某些心胸狭窄的人看的不服气,已经开始思考怎么刁难张元林并把他赶走了。 终于,轮到昨天一起前往兄弟单位开会做选择的六名工程师。 他们是接触这些设备时间最长的人,了解的肯定比其他透彻,所以也有东西可说。 按照顺序,一个接一个的来,每个人都说的头头是道,要是不懂行的人听着肯定会被唬住。 张元林虽然不精通相关的理论知识,可他在这之前没少研究相较于这个年代比较先进的技术,专业术语上可能差一些,但实操绝对是无人能及的。 再说张元林已经把其中一台设备研究透了,还没摸索的另一台设备算是进阶版,三代同堂里的最新一代,底子都是一样的,只是各方面都有所优化,所以张元林能从这些人说的话里听出来到底是正儿八经的研究心得还是胡言乱语的扯皮。 很明显,这些人在胡扯,在用他们时常打交道的专业术语来堆彻词藻,这的确能忽悠级别不到位的人。 也就是来的这些领导里头没有真正的技术员出身,估摸着最高级别能到五六级就很难得了,要不然这六名工程师并不一定敢这么皮。 当然了,要说他们一点东西都没有,这就有点瞧不起人了。 张元林手里有这两台设备的完整模型,别说全厂了,就是全国也没有谁比张元林更了解它们,所以张元林敢肯定,这六名工程师的确是有一些进展的,只是微乎其微而已。 忽悠领导可以,在其他的工程师面前显摆一下也行,但是想在张元林这边装比,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张元林能感觉的出来,这六名工程师哪怕没研究出什么名堂来,还是如此卖力的表现,他们肯定是有想法的。 想搞我? 我巴不得呢! 被忽悠到的领导们纷纷交头接耳,小声的议论着什么,一边说,一边点头,显然是真以为这六名工程师有了什么重大进展。 但周围的工程师们却没什么太夸张的表情,他们是懂行的人,一开始的确以为这六名工程师有很大的发现,可再仔细思考了一下,才明白这就是一个基本理论的推测和构建,只是猜想出来的,压根没有确定,也没有能拿得出手的依据来证明。 所以,这就是凭空想象嘛,有什么值得显摆的? 就因为你们多看了一下午的设备,知道的比我们多一些,所以你们就能胡编乱造了? 虽然技术的进步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尝试,可这还没确定的事情这么着急的说出来,多少有些不符合身份。 搞研究最重要的就是严谨,猜想和实验是必须有的过程,这个没得说,但没有得到证实和确定的东西上来就大张旗鼓的介绍,这就不是一个工程师应该做出来的事儿。 杨厂长的水平不到位,也被忽悠了,他先是笑着对这六名工程师表示夸赞和鼓励,随后转头看向张元林,说道: “大家都分享了自己的想法,张元林,也该你了。” 张元林点点头,继续无视那六名工程师投来的讥讽眼神,然后挠着头,努力做出一副为难的表情,回答道: “杨厂长,实不相瞒,昨晚我回去准备了很久,然后就发现自己没法儿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因为我的理论知识不太行,刚才又听了各位前辈的发言,心里就更没底气了。” 这话一说,引起了不少人的笑声,尤其是那六名工程师,他们笑的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