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清宫。
一缕朝阳透过窗户,穿过东暖阁。
朱由检坐在龙椅上,手持朱笔,圈阅着所持奏疏的人名。
都察院左都御史韩继思,神情复杂的垂手而立。
对天子的召见,其心里很自然的就联想到,内阁次辅温体仁所呈奏疏,奏请科道归一疏。
此事一经传扬开,瞬时就盖住先前联合请辞,都察院和廉政公署弹劾朝臣的风潮。
“韩卿家,对科道归一是怎样看的?”
朱由检圈阅着人名,没有抬头,对思绪万千的韩继思询问道,“朕听说这几日的内阁很热闹。
韩爌等人跟温体仁争执不休,甚至还起了不小的冲突。”
臣能怎么看啊!
韩继思心里暗暗叫苦,额头冒出汗珠,欠身道,“臣觉得科道归一,于朝于民来讲都是好事。
朝中的言官御史过多,一些人虽说朝中命官,然却忘了本分,只想着利用职权谋取私利。
科道归一则能很好的制约此风,限制职权,让都察院所辖职权更明确。
这对监察百官,整顿吏治,维护法纪等事……”
韩继思绞尽脑汁的说着,朱由检神情自若的听着。
说起来科道归一,除对皇权有所好处外,还对都察院有着种种好处。
科道,科道,尽管常混淆在一起,虽说两者的职权很相似。
然却属两个系统,多数时候科道官所站位置相同,然涉及到一些特殊政治事件时,却都站在各自的阵营内。
特别是牵扯到党争时,朝堂上的言官御史就是急先锋。
就一项风评弹劾的权力,就像是一件大杀器,不管事情是不是真的,先把你名声搞臭了再说。
就算最后查无此桉,可名声臭掉了,那想在朝堂立稳脚跟就不易了。
“卿家能这样想,朕很欣慰。”
朱由检放下朱笔,拿起那份圈阅的名单,看向韩继思说道,“尽管朝中的不少朝臣,对温卿所呈科道归一的奏疏有着诸多的反对和不满。
甚至大骂温卿是祸乱朝纲之辈。
然朕却不那般想,看看近些年来,六科做的事情可谓丑闻不断。
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却做了很多。
既然有些人想利用所辖职权,做以权谋私之举,那就没必要存在了,毕竟国朝现在面临的问题很多。
卿家先看看这份名单,朕打算将他们调进都察院。”
说着,一旁服侍的王承恩,忙上前捧起那份公函,随后在朱由检的注视下,快步朝韩继思走去。
温体仁所提科道归一,果真是天子授意的啊。
韩继思垂首接过王承恩所递公函,不过心里却唏嘘起来。
像这等大事,明知道会得罪很多人,就算温体仁是内阁次辅,他自己也没胆量做这件事情。
让六科并进都察院,只怕是一个开始。
“王印懋、陈焕、程正揆、张世雍、龙起宏、吴太来、潘曾韦、卜象乾、陈太来。
柯元伯、申嘉允、黄熙孕、杨鼎和、曹晔。
刘大垣、唐钱蕃、顔尹绍、涂必宏、房廷建、王含、冯家祯……”
看着被圈阅的人名,韩继思双眸微张,上述这些人皆是辛未科的两榜进士,时下皆在各处观政。
一些人在吏部那边,都圈定要下放到地方为官了。
崇祯四年的科举,在忙碌的状态下安然结束,对这一届科举高中者,朱由检并没有多干预什么。
毕竟想要谋改科举制度,并非朝夕所能办成的,与其做惹众怒的事情,倒不如逐步的渗透改变。
像辛未科的状元陈于泰,榜眼吴伟业,探花夏曰瑚皆进翰林院,被朱由检下旨做些具体性事宜,待考察一番后再决定新的政务。
“自吏治新规明确后,不提此次在朝清查出的事情,朕发现很多地方,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朱由检端起茶盏,呷了一口,看向韩继思说道,“吏治不清,就算朕做的再多,朝廷做的再多,都无法改变大明的窘境。
像内阁大臣周延儒、徐光启奉旨离京清查历年赈灾诸事、清查地方火耗,这终究只能做一次。
不可能让他们长期远离中枢,去做这些本属都察院的事情。
朕有意让这批新晋的两榜进士,到都察院出任巡察御史,直属于都察院左都御史。
以中枢的名义,不定期的对地方展开巡察,就像当初在山西等地所做诸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