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匪首高世殊逃往东瀛,鸣沙岛的倭寇被一个不留地消灭干净,至此,困扰朝廷多年的东南倭祸算是彻底解决了。 消息传回京城,朝野上下一片欢欣鼓舞,恰逢腊月年关将至,景丰帝便将原定在月底的宫宴提到了月中,既是为了遵循往年定制,也是为了庆祝东南终归太平。 往常这种宴会,景丰帝大多时候都是走个过场,简单亮个相便中途退席。这次他难得有兴致,从头坐到了尾,脸上始终带着笑意。 群臣抓住机会,轮番起来给景丰帝敬酒,上赶着表现自己,吉祥话不要钱似的接连往外蹦,把景丰帝哄得龙颜大悦。 敬酒的人一多,太子李晋泽便有些坐不住,生怕这个时候的沉稳内敛太多,落到别人眼里反倒成了自己的过失。然而他还是有点拿不定主意,便悄悄朝席间的周民青投去询问的眼神。 到底是从小缺爱的孩子,连给自己父亲敬个酒都要瞻前顾后的。 看见李晋泽摩挲着酒杯,要举不举的小动作,周民青内心默叹一声,朝他点了点头,算是允许。 得到老师的鼓励,李晋泽瞬间底气充盈,站起来朝景丰帝行过一礼,吉祥话说得天花乱坠,末了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动作颇有几分豪气利落。 景丰帝心情正好,见太子举止落落大方,心下很是满意,笑着饮下他敬的酒。 寒冬腊月里,宫宴的氛围其乐融融,同样都是自己的儿子,有的可以坐在暖如春日的宫殿里谈笑饮酒,有的却远离父母长辈,在异国他乡锤炼磨砺。 看着太子,景丰帝不由想起远在东瀛的李晋澈,心中思念顿起,好心情都被冲淡了不少:“眼看就要过年了,澈儿却还在东瀛呢,这个除夕看来他是赶不上了。才十三岁的孩子,也不知道在外面吃了多少苦头……” 李晋澈性子活泼,每逢佳节,总要变着法儿讨亲长欢心。眼下只是少了他一个,景丰帝却觉得心里仿佛空了一块,不由眼眶湿润,俨然一副慈父形象。 景丰帝此话一出,方才敬酒完毕的太子身形一僵,脸上的笑意差点没维持住。看着面前琳琅满目的菜肴,他只觉得如鲠在喉,半点胃口都没有。 太子和二皇子针锋相对的同时,群臣也渐渐有了站队的倾向。工部侍郎欧阳誉向来站在二皇子一边,见这个时候景丰帝都不忘李晋澈,他连忙附和道: “二殿下虽然只有十三岁,但毕竟是陛下的儿子,凡夫俗子怎配与之相较。殿下小小年纪就能出使东瀛,可见已经有了独当一面的能力,陛下不必忧心。” “日前还听在东瀛的使团传来消息,说朝廷军队势如破竹,所到之处东瀛乱臣尽数伏诛。二殿下胆识过人,有勇有谋,提供了不少作战方案,连吴老将军都说二殿下颇有天赋,简直是在世小诸葛啊。” 景丰帝闻言哈哈一笑:“什么在世小诸葛,澈儿一个十三岁的毛孩子而已,怎么能跟孔明先生相比?这话也亏你欧阳誉夸得出口,朕这个做父亲的,听着都脸红!” 话是这样说,景丰帝嘴上谦虚着,心里还是高兴的:“不过你有一点讲得不错,使团此去东瀛,倒是比朕想象中还要顺利。不过这样也好,澈儿能早点回来,总好过长期在外,朕成日里担惊受怕的。” 欧阳誉躬下身子,做恭谨状:“二殿下要是知道陛下如此挂念他,一定会很感动的。” 这种情况自然没有人会与景丰帝唱反调,闻言纷纷附和,惟有太子一人黯然坐在席间,不声不响地被众人忽略。 周民青见状暗叹一声,没说什么。 …… 时间过得很快,冰雪消融,大地回暖,转眼来到二月初。以李晋澈为首的使团圆满完成在东瀛的任务,平定内乱,正式封其幼主为东瀛国王,恢复了与大夏之间的朝贡往来。 使团回京那一日,景丰帝思子心切,亲于宫门口迎接,给足了二皇子体面重视。一番繁琐的仪式结束后,李晋澈褪去皇子光环,在御书房粘着景丰帝撒娇,宛若民间父子一般亲近。 李晋澈抱着景丰帝的胳膊,像个耍无赖的孩子:“父皇,孩儿可想您了……这一去东瀛就是好几个月,一路上风刀雨剑的,都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头,一点都没有京城好……” 景丰帝虽是帝王,可内心也渴望着平常人的情感,他孩子不少,可大多数见到他都是战战兢兢,像是看见什么可怕的豺狼虎豹。只有二儿子李晋澈,敢在他面前撒娇耍赖,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为人父的感受。 景丰帝嘴上不说,实际上心里很享受儿子的亲昵,他故意板起脸,一副不为所动的样子:“当初是谁自告奋勇要去当使者来着?朕一早就跟你说了,东瀛苦远,让你想清楚,你自己坚持要去的,朕可没逼你。” 李晋澈闻言微窘:“这……是儿臣自告奋勇没错,但嘴上说说是一回事,现实里又是
第四百九十九章 偏心明显(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