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李密败亡(1)——虎落平阳(7 / 10)

世勣当之无愧。

通过以上叙述,可以看出,徐世勣是隋末唐初一位杰出的传奇名将。此人文韬武略,极具远略,又颇有军事才能,是一员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才。那么,在李密投唐之后,大部分瓦岗旧部归附李唐之时,徐世勣又在做些什么呢?身为瓦岗军硕果仅存的名将,徐世勣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率部归顺唐朝?

可以这样说,此时的徐世勣,仍旧处于观望状态,对于唐朝对自己的态度,拿捏得不准。前文说过,徐世勣因为和李密发生矛盾,被派往黎阳镇守。所以,北邙山决战,徐世勣并没有参加。

李密兵败北邙山,瓦岗军主力损失殆尽,一路退至虎牢,直到投奔李唐。李密在洛阳惨败后,瓦岗军在河南的大部分地盘,基本上都被王世充占领。唯独徐世勣的辖区,完好无损。而且,李密退走后,徐世勣顺势接管了李密在河南仅剩不多的领地,总算保住了瓦岗军在中原最后的种子:

其旧境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勣并据之,未有所属……(《旧唐书·李勣传》)

客观来讲,徐世勣是瓦岗军在河南最后的代表,也是唐王朝极力争取的对象。如果徐世勣归顺唐朝,则崤山以东的局势,基本能够底定。大唐东进中原,便多了一筹胜算。可是,如何才能让徐世勣归唐呢?

唐朝开始积极做徐世勣的思想工作,关于徐世勣投唐一事,有一个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此人的推动,最终促使徐世勣下定决心,归附唐朝,这个人便是大名鼎鼎的——魏征。

魏征在唐朝历史,乃至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他辅佐唐太宗,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伟业,与唐太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君臣佳话,堪称一代诤臣、治世良相。那么,魏征是如何劝服徐世勣,促使其归顺唐朝的呢?

首先,有必要介绍一下魏征其人。

魏征,字玄成,河北巨鹿人,其父魏长贤,曾让北齐屯留令。魏征从小是个孤儿,家境贫寒,甚至一段时间,还出家当过道士。魏征可不是一个泛泛之辈,此人是一个极具王佐之才的奇人,胸怀大志,暗藏经国韬略。而且,魏征尤其喜好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学说,根据史书记载:

徴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旧唐书·魏徵传》)

隋末天下大乱,胸怀大志的魏征,不甘心碌碌无为,便投在瓦岗军李密的旗下。魏征初次见到李密,如同李密当初见到杨玄感一样,为李密献上了争霸天下的十条计策。对于魏征献上的十条计策,李密觉得非常新奇。可惜的是,李密并没有真正采纳、实施魏征的十条计策。

虽然李密没有采纳魏征的十策,但是,李密却对魏征的才华,非常欣赏。投奔李密之后,魏征就在李密身边担任元帅府文学参军,专门掌管文书档案。在瓦岗军中,魏征深谋远虑,是瓦岗第一谋士。

比如,李密与王世充的洛阳对决,起初,瓦岗军频频告捷。可是,魏征却看出了李密的弱点,认为这种胜利不可持久。后来,北邙山决战之前,瓦岗军中对于作战方略,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主要有三派意见:

第一派意见,以裴仁基为代表的隋朝降将,建议李密趁王世充主力倾巢而出,洛阳空虚之际;挑选一支精兵,奇袭洛阳,端了王世充的老巢。

第二派意见,以单雄信等主战派将领为代表,他们认为,王世充陈兵北邙山,主力尽出洛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主动出击,以绝对优势兵力,击溃王世充。然后,挟大获全胜之势,一举攻克洛阳。

第三派意见,则是魏征所提出的,在他看来,王世充目前已是强弩之末,撑不了多久。所以,当下最明智的决策是,坚壁清野,避战不出,消耗掉王世充最后的元气。等到王世充士卒疲惫之际,大举反击,可以一战功成。

必须承认,魏征坚壁清野的策略,不失为一条稳妥之计。为此,魏征专门将自己的计划,向李密的长史郑颋和盘托出。没想到,郑颋对魏征的计策,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老生常谈。魏征听后,非常生气,说道:“此乃奇谋深策,何谓常谈?”说完,魏征拂袖而去。果然,北邙山一战,李密兵败,魏征的预言,成为了事实。

后来,魏征跟随李密,一起西入关中,投奔李唐。可是,由于魏征先前在瓦岗军内部中,地位不够突出。所以,唐高祖李渊起初并没有怎么重用他。这让魏征感到非常郁闷,因此,魏征急于得到唐朝的认可。

正好,当时就有一个很好的机会。唐高祖李渊为了打通东进中原的道路,大量招抚山东一带的瓦岗旧部。在唐朝的积极招抚下,不少瓦岗军旧部,相继归顺唐朝。可是,瓦岗军旧部中,实力最大的一部,当属潼关以东的徐世勣部。不过,这个时候,徐世勣尚处于观望状态,还没有归顺唐朝。

魏征敏锐地觉察出,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