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 第141章 【盛世之道】(2 / 3)

寒门贵女 戴山青 1959 字 2023-10-21

话了,那时候虽然贫苦但是一边上学一边做活倒是充实的。

到了学里富贵见多了、世面也见多了,祝翾有时候反而会觉得空虚,她不理解为什么一些贵族过日子要讲那么多无用又浪费的排场与规矩,非要拿富贵去堆出自己的高贵,祝翾每次被惊讶之后又会觉得没意思,这些贵族过日子太拘泥于外物了。

谢寄真和上官灵韫哪里听说过这些,就连明弥虽然是养生堂的孩子,可是也是没下过地的主。

她们三个都被祝翾第一次透露的生活给深深惊讶住了,上官灵韫忍不住问她:“你小时候是多小啊,怎么就要干这么多活?”

祝翾想了想:“六七岁的时候算小时候吗?”

她见其他人还是一脸惊讶,心里有点不是滋味,说:“我家里现在已经不过这样的日子了,但是我家从前的日子并不是真正穷人的日子,我家在百姓里还不是穷人。

“我生在风调雨顺、土地肥沃的扬州府,我从前过的已经是百姓里的好日子了。倘若朝廷可以让天下所有百姓都能过上我从前那样的日子,那当今之世就可以称为盛世了。”

她这样一说,谢寄真几人都为自己的浅薄感到抱歉与内疚了。

祝翾却能够理解她们为什么不懂这些,因为平民对贵族的生活缺乏想象,但是同样的贵族对平民的生活也缺乏想象,不然就没有“何不食肉糜”的典故了。

孙老太以前在家想富贵人家的日子,也是想人家一天几顿肉,有几个丫鬟伺候,再多她也想不出来了。

那谢寄真和上官灵韫对穷人的想象也一样,她们知道穷人是吃不起饭的,但是具体怎么个穷法她们没办法想象。

王晓之这时候忽然说:“你说得对,倘若所有百姓都能最低过得上你家从前的日子,那就是空前的盛世了,你们要知道,史书上那些盛世里也有饿死的人。”

几个人抬头看她,王晓之这才站起身忽然问她几个师妹:“那你们说说要怎么做才能促成那样的盛世?”

谢寄真说:“明君治世,官吏清廉?”

上官灵韫觉得也是这个道理,明弥补充了一条:“上位者要真正能够看见底下的小民。”

王晓之看向祝翾,祝翾想了一下,却觉得她们说的有道理,却远远不够,她说:“即使有明君贤臣,没有贪腐,也很难做到这样的。农人的日子一半看朝廷,一半看天,遇到天灾人祸的时候,老百姓还是要挨饿。”

上官灵韫就说:“如果君王贤明,官吏清廉,那即使遇到了天灾,朝廷也能最快地去赈灾,少了中间那些中饱私囊的贪官污吏,赈灾的米最后是可以到百姓肚子里去的。”

祝翾摇了摇头说:“赈灾只是补救损失的手段,天灾一发生是一定会造成损失的。

“赈灾的粮食就算没有人贪污,最后能发下去的也是有一个限度的,而且赈灾粮发到每个人手里是需要时间与成本的,有的人在赈灾粮到手之前就已经饿死了。”

上官灵韫沉默了。

王晓之就对祝翾说:“你看到了本质——土地,这就是我要学农学的原因。

“如果我们能研究出更多的良种,同样的土地与人力,过去一个人生产出一个人的粮食,现在可以做到一个人生产出一家人的粮食,那这家就只有一个人困在土地上生产了,家里其他人可以去做别的赚钱的事情,一家人轻松了许多却能够比从前更富裕了。

“如果一样的土地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那么老百姓的余粮就更多了,在天灾的时候就更有抵抗风险的能力。

“我们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百姓是要生孩子的,人会越来越多,可是大家按照过去的效率那就只能种出那么多的粮食,能被喂饱的也就那么多人。

“人口一多粮食不够就会又有人饿死,所以学农倘若可以提高土地与粮食的上限,难道不是好事一桩吗?研究种地哪里粗鄙不堪了,这也是救民救世之道!”

祝翾听完很佩服王晓之的境界,她一个相门之女,竟然能想到这个,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境界。

但是祝翾还是觉得这样不够,她说:“就算你种的粮变多了,可是你能保证老百姓手里人人有地吗?倘若没有地,生产再多的粮老百姓也是享受不到的。”

王晓之说:“这就不是我要想的事情了,这是你要去想的事情了。”

“我要想的事情?”祝翾指着自己说。

“你学的可是经济学,是你得从你的学问里去明白怎么尽量合理地去分配。”王晓之说。

祝翾愣住了,她学的经济学里有教这个吗?

王晓之看出来了她在想什么,就说:“我学的学问也没有教我怎么具体种更好的地,一步一步全靠我们自己摸索与悟。你学的书当然也不可能告诉你万事的答案,所以你也得自己去悟去实践。”

“那假如我们都搞明白了具体的答案,就会有盛世吗?”祝翾还是忍不住问。

王晓之说:“当然也还是不够的。”

谢寄真几个人看着逐渐陷入忧国忧民思绪的祝翾和王晓之,忍不住说:“算了,我们现在还小,这些大事得议政阁里的人去想,吃瓜吧,再不吃这瓜也得放坏了,别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