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还是二十年前薙切蓟在读的时候!这几名评委甚至没有听说过,有二年生担任第一席的情况…… “嘁……” 很微弱的不屑声,从场上传出,但是黑木场却马上便听出是谁声音,并转过头去,只见一名白头发、棕色皮肤的年轻人,正靠在自己料理台上…… 评委们宣布“七十七号选手黑木场凉通过”之后,黑木场又把脸贴近中间的评委说道:“等等帮我个忙,你们都是美食家吧?用你们的舌头,给本大爷好好判断一下,我和那家伙的料理谁的更美味!” 没错,“那家伙”自然就是同为远月学院的叶山亮了,刚好了和黑木场一起分在三号赛区,除了一号赛区之外,其他九个赛区似乎都是随机分配的。 同样很巧的,还有阿尔迪尼兄弟,都被分配到了四号赛区…… 而且这次弟弟伊萨米使用的是在洋葱汤底中,加上了三层结构、中间夹着一层芝士的宽面,而哥哥塔克米,则使用了番茄汤底,而浇头是以甜椒、黑橄榄为馅料的小号“Calzone”,也就是外形有些像是饺子的披萨。 没错,两人的创意中,都杂糅了对方在“秋季选拔赛”上的精华…… 塔克米在秋选的预赛上,呈现的咖喱面,就是三层结构的宽面,而伊萨米则是做出了以番茄汁为汤底的咖喱Calzone! 此时同样各自斩获了一个决赛名额…… 五号赛区中,北条美代子呈现出的是“中华十大面”中的锅盖面,仔细计较的话并不是中华料理中“拉面”的形式。 不过在岛国“拉面”属于音译,实际上和中华料理的“拉面”并非对应关系。 最初是中华料理中的“汤面”的音译,之后再次音译回中文的时候,成为了“拉面”,通常认为最初传入岛国的“汤面”,应该是“老面”或者“捞面”、“卤面”,所以被音译为岛国语现在“拉面”的发音…… 之后因为日式拉面走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就是与中式汤面不同的“重汤不重面”,所以成为了一个专有名词,再次音译回来的时候,就成了“拉面”。 实际上最初传入岛国的汤面,应该是“南京面”,也并不是拉面…… 所以所谓的“札幌拉面大赛”,可以看做是“札幌汤面大赛”,“拉”并不做动词,比如现在大部分选手,也都是准备了专门的面条机,也有些是使用切面的方式…… 而“锅盖面”反而与“日式拉面”在面条本身制作手段上差不多,都是将面擀成面片之后切成细条的“切面”形式。 即便是中华拉面,很多也已经不再使用人力“拉”面的形式,不过也依旧称呼“拉面”。 当然,真正的“拉”面也有,比如刘昴星尝过的“阎魔大王拉面”,就真的是城一郎“拉”出来的(当然是用手拉!)。 也正是因此,刘昴星一开始的时候,也对日式拉面的了解不足,本能将发音很像是“拉面”的日式拉面,想象成是中华拉面…… 毕竟这种常识性问题,远月学院也不可能在高等部时还强调……甚至即便是初等部,大概也不会专门去记载这种东西,因为他们所说的“拉面”,就是“汤面”,写成岛国文字也只是片假名,而不是汉字转化的平假名,本来就没有“拉”的意思,不需要特殊强调。 所以同属于汤面的“锅盖面”,在这时被使用出来,也没有任何问题,在岛国硬说这是“拉面”的一种,也没人能反驳什么,不过与传统意义上的拉面相比,“锅盖面”有一点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它的面是在汤里煮熟的。 而无论是日式拉面,还是中华拉面,大多是在水中煮面、面熟后加汤。 锅盖面,顾名思义……没错,就是真的将锅盖放进面汤中煮了! 说起起源的话,与大部分料理差不多,都是源于“意外”…… 一次料理人意外的用错锅盖,而将小锅盖直接扔到了沸煮的面汤里,于是便有了“锅盖面”! 当然,扔进去的不是金属锅盖,而是中华料理中老式的圆盘形木质锅盖。 通常认为木制的锅盖,飘在面汤中的时候,木头的香味会进入到汤汁中,同时因为并不比锅盖小太多,只要压住火头,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住面汤的沸腾,又保持透气性,面条不容易煮烂…… 而现在北条美代子所使用的“木质锅盖”,或者说是一个压在面汤中的圆饼形浮木,正是她家经营的中华料理餐厅特制! 整体使用沉香木材质…… 沉香木本身除了是一种珍贵的木材之外,同时也是是中药、香料,油脂含量大的沉香木会沉于水(谁说要车珠子?给我站出来!),不过大部分沉香木密度是比水小的。 北条美代子的秘制“锅盖”,在投入使用前,还在秘制的香料配方中,浸泡、熏制过! 而北条美代子的“锅盖面”做法也最简单,除了秘制“锅盖”之外,还准备了纯植物油,来将葱段炸了足足二十分钟,直到葱段完全变干,之后将葱油、葱段加入到了白水中,又加入白糖一起小火加热…… 快要到她的时候,将切好的细切面,还有秘制“锅盖”一起下到水中,面条熟后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