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修理人的意思。

【治位于中央朝廷的皇帝近臣,再治中央朝廷之官,再延伸到地方之官,最后才是治理百姓成治世。】

【自古以来,讲文治,知文化的帝王大有人在,道理谁都懂但能够参悟‘治人’这条道理,并践行这一道理的人可不多。所以关于治人这个东西,很看帝王个人的悟性,能够深刻领悟治人的重要性,并且能够绝对践行这一点的唐太宗李世民,不简单。】

【毕竟每个人的悟性和境界那个叫天差地别,很多皇帝常常是浅尝辄止,有些是治皇帝近臣,进行夺权;有些是治中央朝廷之官,重中央轻地方;有些则是猛抓江南等富庶之地的贪官污吏,充实国库;有些则是直接治百姓。

其中所蕴含的国家政策不同,才有不同皇帝治下的国家不同走向。】

【论治中央的皇帝近臣。】

【我们前期看到的李世民是一个东征西讨,戎马倥偬的军事统帅,但通过前面我们就知道了,这位少年英雄的文治水平也是极强,《唐纪》记载:上好文学而辩敏,群臣言事者,上引古今以折之,多不能对。

李世民是一个少年将军的同时,他文采了得,思维敏捷、擅长辩论,在与臣子们博古论今相交时,是能驳得对方哑口无言,不知如何应对的帝王。

也就是李世民的武功比这些我们所熟知的贞观武将们能打,文治也比这些名臣贤相们有文化。】

秦王界面,未来的‘名臣贤相’不好意思了。

但仙幕说的没错,秦王为何能够在是秦王之时身边就吸引如此多的文臣,就是因为他武功出众的同时,文治卓越,才引得世家们纷纷涌入文学馆。

他们的陛下,是能够在博古论今时驳得他们哑口无言,他们的陛下,是为王之时就已经崭露头角的能君。

【李世民的近臣很早很早就已经聚集到还是秦王的李世民身边了。

李世民与他们谈心,李世民日常碎碎念,直接行洗脑之法:老百姓们生活的美满幸福是国家安稳的前提,老百姓好就是国家富裕强盛,老百姓是我们大唐维持长治久安的根本。

“必先存百姓。”

——这是李世民告诉臣子们最重要的“为国之道”“尧舜之道”和“为臣之道”,也是他自己的“为君之道”。

唐太宗李世民把“先存百姓”这件事情提高到最得高统治者重视的地位,提升成了国策,并持之以恒,坚定不移的贯彻实施到自己的施政实践当中。

为此,他带臣子们探索出“安人之道”:不损百姓。

他们得出了一个规律性的结论:国家可以进行征税徭役,国家可以行军打战,但其征发必须以百姓的承受能力为限度。要重视切身实地的感受百姓们的需求,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和维持简单再生产的生活条件,不能触碰红线,应当恪守底线。

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

“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当不夺农时!”】

【 “必先存百姓。”

“以人为本”“以民为本”

在着重宣扬祥瑞论,汉朝每个君主出生都自带祥瑞,皇帝在任期间需得有祥瑞作伴的封建制下,唐太宗首开先例,《贞观政要·论灾祥》曰:“朕之本心,但使天下太平,家给人足,虽无祥瑞,亦可比德于尧、舜。若百姓不足,夷狄内侵,纵有芝草遍街衢,凤凰巢苑囿,亦何异于桀、纣?”「1」

做皇帝当天下太平,家给人足,得万姓之欢心,百姓敬之如天地,爱之如父母,动作兴事,人皆乐之,发号施令,人皆悦之,对李唐一朝来说就是最大的祥瑞。「1」

李世民再次日常碎碎念:咱们一起上畏皇天,下惧群臣百姓,怀有谦恭和畏惧之心“称天心及百姓意”】

耳熟能详的话从仙幕上传下来。

贞观臣子们失笑,因为这是整日萦绕在他们耳边的大道理。

众臣子看向上首的李世民以及魏征。

为什么说耳熟呢?因为这些话几乎都是这两人在对话中说的,说给谁听?魏征说给皇帝和他们这些臣子听,皇帝说给自己和他们这些臣子们听。

反正,这些碎碎念他们听得耳朵都结痂了。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对视,两人不约而同的笑了,确实熟悉。

李世民默默叹气,这哪里是他的碎碎念,实际上应该说是魏征的碎碎念,虽然他也有说,但魏征说的更多!

李世民肯定。

魏征基本上每隔一天就得劝他这个陛下应当:“守常谦常惧之道,日慎一日。”

每隔两天就得给他画一个大饼,说:“如此,则宗社永固,无倾覆矣。”

最后再以成功范例引诱他,“唐、虞所以太平,实用此法”。

李世民暗叹,这些话就跟悬挂在马儿前面的青菜一样,诱人得很。

但没办法,谁他就是吃这一套!

大饼虽空,但它香味扑鼻啊!

以至于他这个皇帝现在已经把尧、舜之道,周、孔之教刻在心上,只觉得有这些在就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1」

不过他不得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