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武.贞观精神正统继承人.则天(3 / 10)

进谏可改革弊政、促进政治清明,明君手下定然多谏言,但他的亲儿子一朝在抱怨‘无人进谏’,亲儿媳一朝直言敢谏蔚然成风。

这是怎么回事?

【“尝与宰相议及刺史、县令”,并遣“使者以六条察州县”「1」

再接下来的执政生涯,她学起了圣君优秀模板李世民用实践证明正确的治吏之策。

执法必严,严格考核州县官吏。

违法必究,不论官位高低,贪官王枉法者一律严惩不贷。】

听着这些话的臣子一阵头晕目眩,只觉得更加熟悉了。

这是透彻灵魂的熟悉感啊!

众臣子:“不止纳谏风格像陛下,就连治吏之策也像陛下!”

李世民嘴角上扬,只觉得对这个之周皇又多满意了一分。

他们这些先辈不怕后代学,就怕后代不学!这人善于学习并能实践出来,实在优秀!

李世民在开心的同时有些可惜,可惜这人不是他李家的种啊,要不然冲这份学习能力,这继承人,他满意!

【甚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武皇陛下在治吏方面可不是一比一复制粘贴贞观一朝的治吏之策,她有自己独特的发明,还不止一项。

纳谏方式有创新。

制最早的铜匦,这个集未来检举箱、报冤盒、意见盒为一体的东西,武皇陛下早早的就做出来了。

这个铜匦,谋求仕途者可投之、言朝政得失者可投之、有冤抑者可投之、言天象灾变及军机秘计者可投之。「1」

广纳贤才的进贤机制有所创新

旧的臣子不满她武皇又如何,她自己寻找人才。

创殿试、武举、自举、试官、糊名等制选才,许内外九品以上官员和百姓向朝廷自荐才能,重贤爱能「1」。】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1」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有勇有谋,多智略,精于内政。

当政四十余年的时代,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可以说是盛唐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

“吾错了。”要不是将军的尊严在,尉迟敬德可以当场表演一个滑跪。

李世民:“…… 朕也觉得错了。”

方才是谁说此人与他李唐的君王不像的???是谁!!!

这人于内政上的所作所为 ,明显才是他李世民的正统继承人!

短短的几句话,他看到了一个于踩在贞观肩膀上的明日之星袅袅升起。

广纳贤能,整顿吏治,赏罚严明,赏其当赏,罚所当罚,广开言路,明察善断,有容人之量,有知人之明。

和高宗一朝的后期对比有点惨烈,这是什么儿媳!这是天上掉下来的亲闺女!

李世民惆怅,悲伤:怎么就不是李家人呢。

魏征怕气不死李世民,惊叹道:“周帝的许多政策,吾朝也有可借鉴之处!”

李世民:“…… ”呜呜呜,是的。

造铜匦,殿试、武举、自举、试官、糊名等制,哪样不是他们可以学习的?

魏征:“糊名防止营私舞弊还科举以公正。殿试帝王亲躬策士,天下学子真以天子为座师。周皇此举可谓是完善了科举之法。”

让寒门子弟有更多机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魏征好似看到许多寒门学习在科举中冒头。

长孙无忌思索了良久,赞同道:“臣思索良久,其中的‘试官’之法,也适用于吾朝!”

“召集全国搜罗人才,进可被动选举,退可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自举。辅之殿试糊名,皇帝亲自制举、策问。”长孙无忌越想越觉得此女大才。

成绩优异者,破格录用,任以要职试官,试官,多好的一个东西啊。

“虽然存在范围过广,人数过多,不免有滥竽充数之辈浑水摸鱼之险,但瑕不掩瑜,大体是绝佳之策,能寻找出许多才识之士与治国能臣。”

甚至其所创的武举制也可借鉴。

仙幕上就列举出周皇在其中所找到的治国能臣,像什么狄仁杰、裴行俭,他们虽然并不知道这些人做了什么,但也知道这人名能够出现在史料中,定然也不是什么无名小卒,定然也是治国能臣。

李世民肯定道:“此人确实可说是治国大才,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善用人之术。”

李世民看得更远,这些事情不仅仅是仙幕表面说的那般。

门阀无需这些进贤途径,所以周皇不惜爵位,以笼络四方豪杰自为助。

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起来的人才背后,所扶植起来的多是寒门和庶族地主官僚,是能够与门阀打对台的势力,是被她这个伯乐提拔起来的千里马,忠于她的千里马。

这人在打击门阀。

这不是李世民瞎想,而是他在仙幕介绍这些史料的时候在这其中还看到了一些周朝的骚操作,

修订《氏族志》,诏‘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

虽然史料中记载的这点他也在进行,但终归是还没有完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