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武.贞观精神正统继承人.则天(6 / 10)

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帝王可善用权术,但须知,唯有视臣如手足的人杰才能吸引臣子臣服。”

良久,李世民还是说出了这句话。

长孙皇后压下自己的失望,沉声道:“皇帝擅权术与臣子们玩心眼,终归只能归于末流,不能与臣子同心协力,共创伟业。”

她这个儿子光看永徽的文治武功确实不失为明君,但还是优柔寡断,少了担当。

所有的轻松背后实际上都标注了代价,为人主想要逃脱责任,哪还能有与贤才共舞的机会,贤才只会能躲多远躲多远。

勇敢背锅,好处大头口头上先分给手下之人的人主才能获取臣子们发自内心的信服。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双手握在一起,两人对视,只觉得头疼,三个嫡子怎么各有各的缺点。

李治不知所措,诺诺不敢言。

李世民看他这样子就生气,受不住地指着长孙无忌他们道:“贤才皆非蠢类,如玄龄、敬德、克明、辅机、玄成等贤才皆是人精,玩起心眼一个个比朕多,你若想与如此贤才共创伟业,唯有真心相托才能换取真心,仙幕所言之行无异于自掘坟墓,你可知?”

李治着急忙慌地点头,一大波危机感直接向他砸来,他直接小跑下去上官仪身边赔罪。

小小的人儿明明现在没有犯任何错误,却还要为未来的行为背责,本来委屈的上官仪话都不敢多说什么了,两人互相说着赔罪话。

就是小李治在与上官仪推让着还抽空悄咪咪地望向被来父亲点名的房玄龄等人。

父亲就这么点出这些臣子的目的,他们不介意吗?

被李世民点名的房玄龄、尉迟敬德、长孙无忌和魏征等人对看过来的李治露出一个核善的微笑,一点都没有追随李世民的原因被李世民看出来,甚至点出来的危机感。

毕竟他们亲爱的陛下说的都对不是吗?

尉迟敬德跃跃欲试,看小李治还算懂事,还有可拯救的余地,终于忍不住对小李治说道:“殿下,陛下说的没错!”

小李治看向尉迟敬德的双目中闪耀着求知若渴的光芒。

房玄龄赞同,回忆:“当年陛下还是秦王,对是否政变犹豫不决,置自己与微臣们的安危于不顾,当时臣与克明(杜如诲)可是连陛下召见都不敢奉。”

尉迟敬德回忆起往昔,惆怅:“臣当年甚至直接与陛下说准备逃身荒野草泽。”

什么侍奉秦王,爱谁谁去!

长孙无忌:“…… ”

有点不喜欢这个小外甥,但……

未来之事就少计较点吧。

长孙无忌幽幽:“当年吾也如此说。”

李治的小脑袋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但片刻,熟读史书的他一下子就想到了关于贞观政变的记载中确实写了他舅舅曾经的话。

长孙无忌也不藏私,直接说了:“当年敬德等人之言秦王殿下弃之不理,无忌便与殿下说吾也会相随而去,不能复事大王矣。”

君视臣命如草芥,臣视君如枯枝烂叶,无外乎如此。

李世民:“…… ”

虽然知道很丢脸,但李世民不得不对李治点头:“当年祸机垂发,但朕犹豫不决,晏然不以为忧,辅佐之臣立刻散去。”

“不假。”

那是一段,现在想起来也想哭的岁月。

母逝父嫌,兄弟相残,臣子背离。

还好,有个长孙氏常伴左右,而当他做出正确的抉择后,臣子们也不顾危险,追随于他。

听到老父亲也曾有这种不光荣的时刻,小李治终于扛不住哭了出声,嗷嗷地冲过去抱着李世民就是一个痛哭流涕:“父皇,儿臣知错了!儿臣当改!”

本来只是过来凑热闹的他最后竟被批的最厉害!李治委屈,李治准备多改改。

李世民哭笑不得,抚着幼子的后背,也知道这孩子的委屈。

“此乃未来之事,谁也不知是否真实发生,谁也不知未来到底如何,治儿没错。”

李治更委屈了,但是他还是被批了!

不过小李治却知道父皇的这话水分很大,因为就连童稚都知道仙幕讲的都是他们能够合理推衍出来的东西,这些就是未来。

李世民摸着小儿子的头。

“亡羊补牢尤未晚。”

声音很小,像是对自己说,也像是对小儿说。

仁孝之主,并非贤明之主,君主弱势,臣子强势,才只能卖弄权术。

这三个孩子的性子,还能补,还能补。

【当然,很多时候枕边人解决了,臣子们的问题又会来。

比如上元二年李治风眩症愈加严重,欲禅位给武皇让她摄政,却因宰相不允而停议。

武皇得知后便召集大批文人学士参决朝廷奏议,以分割宰相的权力。

形成一大波独属于她的北门学士势力。 】

【武则天,古来君主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武皇乃真千古未有之忍人。

武则天绝不是一个善茬,能人,能忍,心又狠。】

“她要是善茬,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她要是善茬,从太宗逝世后,就已香消玉殒感业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