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八章 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3 / 5)

道:“给先生看看。”

“是。”

其实朝廷也已经注意到了问题,王崇古的《请均田役疏》要实现的第一步,就是普查丁口,搞清楚大明到底有多少人,才方便继续进行,而普查丁口,最重要的就是查清楚势要豪右家里的隐丁,隐瞒的人口,其实就是大明实际存在的奴隶。

万历四年十二月,漕运总督吴桂芳回京,上《屯田六议》,其中第四条为:是召集流民给田,开垦无力者,官给牛种,次年还官三稔。纳役原主归认,不许告争。

不许原主告争,就是法律不支持也不承认卖身契,吴桂芳此条是为了屯田,那时候,这一条没办法实现,最终其余五条在大宁卫、全宁卫、辽东推行。

那时候大明朝廷的行政力量、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并不能支持这一条的实践,所以,大明的明公们,不是不清楚问题,而是做不到。

朱翊钧拿起了奏疏,这是礼部尚书万士和的奏疏,他写好了新的《海外番国志》,这一卷写的是蒙兀儿国,或者说印度,万士和已经用尽了自己的努力,但是关于印度的史料,实在是太少,记录最详细的还是现在的蒙兀儿国。

万士和在奏疏里讨论一类商品,棉花以及棉布。

明孝宗弘治十年,葡萄牙瓦斯科·达·伽马绕过了好望角,抵达了印度的卡利卡特港,终于直接接触到了印度的织工,这是泰西人第一次接触印度织工,不再需要大量的中间商。

在达·伽马抵达印度之前,波斯商人用船只将棉花和棉布从印度运出,而后乘坐骆驼穿过大漠,将货物交给奥斯曼人,奥斯曼人再用船,将棉花和棉布卖到泰西各地。

棉布和丝绸完全不同,棉布是大宗商品,不是丝绸这种和黄金等价的奢侈品,这种大宗商品的贸易,会直接促进海贸和繁荣。

在万士和看来,大宗商品才有资格成为世界性商品,也唯有大宗商品才能促进海贸发展出复杂的、以大明为中心的海洋贸易网络、只有大宗商品才能维持产业的规模、只有大宗商品才能提供足够的财富组建军队,将暴力投射到世界遥远的角落,在万士和看来,棉花棉布,会成为世界性商品。

而大明,在棉花和棉布这个商品上,不占据商品优势。

世界性商品,是万士和提到的一个概念,在他看来,世界性商品需要几个必要的条件,首先是大宗商品,其次是普遍使用,其三是便于保存和运输,丝绸没有这种潜力,因为它的出产有限,也不会普遍使用。

瓷器可以成为世界性的商品、棉布可以成为世界性商品,酒精也可以成为世界性商品,烟草也可以成为世界性商品,白银也是世界性商品。

世界性商品沟通地球上所有纵横交错的经济体,世界性的海洋贸易正在构建,连英格兰都在积极探索世界贸易体系,在这个构建过程中,大明要保持自己天朝上国的地位,不至于向下滑落到深渊,就必须要掌控更多的世界性商品的商品优势。

没有地方种植棉花,但大明拥有更加先进的棉纺工艺,无论是横向规模还是纵向规模,都要领先蒙兀儿国,才能保证棉布商品的绝对优势,让蒙兀儿国成为原料国。

而蒸汽机,就是最初的那个点燃一切的火花,它现在微不可查的闪耀着星星点点的光芒,日后必然如日中天,煌煌耀若天日。

万士和借着海外番国志蒙兀儿国卷,上奏请陛下重视世界商品和世界海贸网络。

整个世界的原有秩序正在逐渐消亡,整个世界也正在寻找新秩序,在新秩序塑造的过程中,有多少文明,在悄无声息之中消亡?西班牙殖民者蛮横的消灭了玛雅王国,并且摧毁了一切。

中原文明没有特殊的地方,也没有想象的那么有韧性,在两百年前,也灭亡了一次,景泰四年,泰西的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攻破,罗马宣告正式灭亡,再也没有闪电般归来。

大争之世,强则强,弱则亡!

这就是万士和这个礼部尚书,站在全球视角下,上的一封政论疏,既没有主张,也没有什么政令,是万士和在他的‘番夷狼面兽心,畏威而不怀德’的基础上,对文明进程的思考。

这或许就是礼的本质——文明。

大明京师逐渐走入了深冬,煤烟引发的霾灾,让不事生产的士大夫们忍无可忍,但大明的百姓们对煤烟并没有那么多抵触。

一饮一啄,因果循环,享受了廉价的煤炭,自然要付出一些代价,大部分的京师百姓们,比较羡慕窑民和织工,无论是进了西山煤局,还是毛呢官厂,都算是生活有了着落,而官厂团造的学堂,是希望。

西直门煤市口的煤炭价格,在天气变冷之后,仍然没有改变,一斤六文。

今年的煤市口多了一种带烟囱的火炉子,一个火炉子作价三两银子,可以用五到十年,若是保存的好,会用更久,而火炉子可以使用蜂窝煤,一种掺了黄土塑形、用碾碎的煤炸制作,能够充分燃烧的燃料。

新的蜂窝煤比煤炭要便宜一些,而且即便是没有煤局出的火炉子,自己可以在家用泥巴搪一个炉子使用。

成衣店的客人,比往年要多了许多,来自北方的皮草,来自南方的棉袄,来自永定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