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煤市口大火(3 / 5)

闯进寝宫把小皇帝摇醒了。

王夭灼睡的很浅,这和她过惯了朝不保夕的日子有关,有点动静就会惊醒,这煤市口烧起来后,王夭灼听到声音就起来了,不是宝岐司着火,她也是在门前候着,陛下醒了,就伺候着,陛下没醒,就等着。

“哦,不是宝岐司着火,是煤市口…煤市口!”朱翊钧立刻惊醒了,煤市口烧起来!

朱翊钧立刻登上了文华楼,眺望着正南方向煤市口大街,火光已经将半个天都烧的通红,他眉头紧蹙的看着天边,紧了紧大氅。

次日的清晨,廷议如常召开,煤市口大火案,就成为了大案要案。

“火灾烧死了一百二十七口,其中有三名火夫,因为救活殉难,臣以为建忠勇祠祭奠为宜。”兵部尚书谭纶首先为火夫求身后名,忠勇祠的修建标准就是:如果此军兵为下救黔首而亡,则修建忠勇祠祭奠录功。

忠勇祠并不大,一个八角亭里面放着一块碑文,上面刻着军兵为救百姓英勇牺牲的详情。

人们可能会忘记他们的付出,就像陈友仁污蔑平倭的戚继光所统领的南兵一样,但是石头会记得。

“准了。”朱翊钧立刻点头说道。

这个没有任何异议,火夫属于军兵,由五城兵马司的军兵担任,火夫比普通人更清楚水火无情,但还是为了救活殉难,理应有此殊荣。

“查清楚起火的原因了吗?”朱翊钧急切的问道。

王崇古眉头拧成了疙瘩摇头说道:“没有,大火,烧的干干净净。”

放火是最难查的大案,张四维敢放火烧宫,也是摸准了这种案子根本查不到,但是宫里全都是检举箱,从火烧起来之前,就已经有人奏闻说恐有火灾,这才算是确定了人为而不是天灾,顺着这条线索才查了下去。

煤市口的大火,根本没有什么提前的情报,根本无从查起,即便是稽查,线索和情报,也是真假难辨。

“刚刚下过雪,天气异常的干燥,用煤取暖,确实容易发生火灾,每年冬天都会出现几次,但是这次格外不寻常。”张居正认为不是意外,而是人为,做出这个判断的原因是,煤市口起火。

要知道堆煤的地方,甚至连个炉子都没有,就是怕起火,许多的煤场,都会设置隔离带,防止大火蔓延到自家,而且紧邻金水河与护城河,周围也都是火夫,这场火起火的速度太快了,快到了连火夫都把命搭进去了。

再加上,西山煤局的筹办,触动了某些人的利益,所以,张居正认为是人为的。

“其实也能查。”王崇古端着手说道:“陛下,就看看最近何人放大量放煤,就可以了。”

“若真的是人为的,那就必然是有些人提前转移了自家的煤炸,大雪封路,煤市口再被点了,这煤价必然涨到天上去,到时候,就看谁大量放煤,就可以顺藤摸瓜寻到罪魁祸首了。”

“大火的确烧干净了所有的证据,若是人为必然是为了求利,找到那个提前囤积、转移煤炸之人就行。”

王崇古提供了另外一个角度去查办此案。

大明的皇宫本来是跟个筛子一样四处漏风,廷议的内容,这边还没廷议结束,外廷已经知道的一清二楚,随着冯保的举报箱不断的增多,再加上张四维纵火案,李太后跟疯了一样的清宫,现在宫里的消息,传出去也是真假难辨。

所以,只要廷臣里面没出叛徒,这个案子,确实也有查清楚的可能。

朱翊钧对王崇古的建议非常认可,他想了想开口说道:“把鼎建大工停一停,民夫都到西山官窑推煤去,日后,这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

鼎建大工过年前本就是在准备休沐,朱翊钧打算再辛苦一下修皇宫的匠人们,王崇古给鼎建工匠们的工价中位数在每人每年十一两银子,这是为了赶工期的工价。

大明的匠人们,其实要求并不高,按时把钱给了,若是让多干活,多给点钱,哪怕是不多给钱,给吃点肉,若是再有二两酒,那匠人们也是肯干的,而且是欢天喜地。

细细看去,其实匠人们和边方军兵很像,给个半饷就安安稳稳,填饱肚子就能击退来犯之敌。

怕就是怕连个半饷、饱饭都不给,这生产绝对没有任何的积极性可言。

王崇古给足了匠人们工钱,完全是怕鼎建大工,耽误了陛下的大婚,那就是万死莫辞了。

所以,让匠人们去抬煤,保证煤炭供应,匠人们是肯做的,毕竟,煤炭供应不足,真的会冻死人,而且冻死好多人。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王崇古领命后,直接就离开了文华殿,连廷议都没全程参与,专心督办此事了。

“吕宋总督国姓正茂,送来了奏疏,殷部堂在奏疏中谈到了大明漕运。”张居正摸出了一本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