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后宫闹成一团,可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啊!国家尚在危机之中,庙堂之上却犹自勾心斗角,不顾家国百姓,这就是君王。】 楚棠最后一句话讽刺意味十足,可是秦皇汉武等人却没有一点生气。唐朝两个皇帝的操作实在太秀下限了,李隆基堂堂天子,轻信奸小误判形势;唐肃宗乱世登基,不思光复,反倒任由宠妃宦官为非作歹,让救时之将寒心。 李世民的胸口剧烈起伏:“继位之君如此,大唐何往......” 明朝。 朱元璋面露嫌弃:“国家尚在飘摇,这群人却只知道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叛军铁蹄下的百姓除了杜工部又有几个人看到?” 他逮着机会教育儿子:“这李隆基开门揖盗,唐肃宗宠幸宦官,任由张皇后把持朝政,安史之乱不仅让唐朝形势急转直下,还带出此后上百年疽痈,你们要吸取教训,不能做出这样的荒唐事,要不然老子削死你们!” 说完他还意味深长地看了朱棣一眼,既然水镜说朱棣会当皇帝,朱元璋虽然不爽,但还是勉为其难地教导了一番。 朱棣被这一眼看得哪还敢说话,乖乖跟着自家大哥行礼:“儿子记住了。” 洛阳。 杜甫表情怔怔:“怎会如此......” 他一直以为是安史叛军有多厉害,才使朝廷军队久攻不下,可听水镜说来,哪里是叛军厉害,分明是朝廷昏聩,自毁长城! 夔州。 老年杜甫老泪纵横,当年熟知的种种再一次被抖落出,他的心备受煎熬。这些年漂泊所见的黎民苦又历历浮现在眼前,庙堂之上明争暗斗,四野百姓水深火热: “何时重见圣明君......” 【后来安史之乱平定,但国家已经元气大伤,后来虽然又续了一百多年的命,但具体情况,大家在历史书上也看过。藩镇、宦官、党争,盛世之期,再难见了。 王朝飘摇,杜甫的命运亦是蹭蹬。流徙辗转的杜甫,就像此时兀自沉浮大唐。后来杜甫也想重入长安,但沉疴未起,性命忧危,只好暂居夔州养病。 万里悲秋,可能悲的不只是秋,他的人生与大唐的国运,也走到秋天了。】 中唐。 白居易不暇感叹,面色染上几分凝重:“楚姑娘的意思是,大唐中兴无望?” 元稹同样变了脸色:“当今陛下并非昏聩,只是楚姑娘所说,藩镇、宦官、党争,军镇长官拥兵自重,宦官蒙蔽圣听,党争互相伐异,竟是个个都能看得苗头,形势不容乐观。” 两人一齐沉默了下来,他们是朝官,读圣贤书,食君 禄就要担君事,哪怕中兴无望,也总要竭尽所能。 ㈨春山有信提醒您《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第一时间在[格%格党文学]更新,记住㈨ 李商隐怅望着乐游原上的清秋景,日近黄昏,夕阳无限好。他自己就是党争的受害者,朝堂汹涌,军镇自重,宦官干政,大唐,当真到了日薄西山之时? 【“我在路中央,生理不得论。”杜甫的一生,正是大唐王朝的缩影。他从盛唐走来,看过开元全盛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大唐的底气,盛唐最为天才的诗人之一与他的国家一起凌驾于整个封建王朝之上,豪情万丈。 而后,他在蹭蹬间发现繁华之下的疮痍,干戈起,盛世倾,诗人怨。诗以言志,杜甫写的是自己的感受,写的是眼见的黎民血泪,也是这个时代。 什么叫诗史?我们将杜甫与大唐等而观之,他的命运与家国兴衰紧紧相连,意气风发是盛唐,颠沛流离,是国运渐衰。他的诗、他的一生,恰是半个大唐的盛衰史。】 北宋。 欧阳修遍观全书,又与众贤士修撰唐五代史此时他对楚棠的讲述感受颇深: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杜工部安史乱后所作,真有怨怒之声。” 一齐修史的宋祁也不无感叹地点头:“杜工部离开夔州之后,先后流于荆、湘之地,有‘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之句,唐代虽有宪宗中兴,却毕竟无法再望贞观、开元,其势若此,盛衰翻覆,诗中可见。杜诗之史笔,由此可见。” 洛阳。 青年杜甫心中惆怅不已:“大唐如今繁盛至此,若不是有水镜这等机缘,谁又能料得到将来呢?” 李白同样悲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由盛转衰,原来只在一夕之间。我之早亡,竟可算得上是天幸了。” 他一笑,眼中不无讽刺。 杜甫忽然站起身,神情中透着坚定:“我要入长安。” 李白颇有
第 41 章 登高8(3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