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02 章 棒槌开窍(2 / 3)

孙敬声跟逃命似的迅速消失在刘彻眼前。

刘彻顿时很无语:“这就是朕的外甥。”

春望:“奴婢听东宫的小黄门说,公主近日来给太后请安说起昭平君满口称赞,休沐日只是去东西市逛一圈,不惹事生非,也不乱花钱了。”

刘彻很意外,小外甥撞邪了么。

“只是这些?”

春望不想说,可既然陛下问了,也不敢胡诌:“公主感慨,果然孩子大了自己就懂事了。”

刘彻一边往外走一边冷笑:“既如此,何必故意当着太后的面给她儿提前买命。”

“作为母亲难免考虑的多一些。”

刘彻不以为然:“卫青夫人就不曾为了卫伉求过皇后什么。”

大将军的长子多乖啊。

虽然没能遗传大将军的军事天赋,但

其他方面跟大将军一样一样。

春望扶着他登上御辇,转移话题:“陛下,该种冬小麦了。”

刘彻颔首:“朕记着呢。朕的叔伯兄弟倒是一个比一个沉得住气。”

有一些藩王不是沉得住气,而是觉着没有必要,盖因治下平民不敢偷税漏税。至于税后还有没有余粮,冬日会不会饿死冻死,关他何事。

刘彻有几个兄弟不但这样认为,还跟心腹诋毁过皇帝,几粒种子也当成宝,小十越活越回去——刘彻乃先帝第十子。

藩王当中有仁者之心的人屈指可数。被处死的淮南王勉强算一个,可惜儿女嚣张跋扈无恶不作。没有儿女撺掇,就刘安那优柔寡断的性子,他不一定敢反。

“不如陛下先跟平民换一些?他们安插在京师的细作担心迟了换完了,一定去信催促。”

刘彻也有此意。

回到深宫,刘彻宣大农令,令其告知平民,这次的麦种只能春天种。

刘彻担心春小麦熬不过冬季。前些日子他已经令上林苑农奴按照小太子的药方泡一些麦种过几日种下去。明年冬小麦收上来,再跟想种冬小麦的平民换也不迟。

春望在刘彻身边近二十年不是白待的。大农令开仓换粮不过五天,刘彻收到族叔的请安奏章。又过几日,又收到几份。其中一份下告上,相国告封国王爷。被告的人乃先帝幼子,刘彻最小的异母弟弟,常山王刘舜。亏得他名“舜”,却屡犯法禁。常山国都城年轻昳丽的男女快被他糟蹋遍了。

奏章上是这样写的。刘彻怀疑相国过分夸大。但他也不想派人巡查。虽是异母弟弟,弟弟的生母却是他亲姨母。姨母体弱早逝,几个弟弟就国前养在太后膝下。太后对他们视如己出。刘彻哪敢办这个最小最令太后挂心的弟弟。

隆虑公主试图用私产为儿子提前买命,可见长安律法多么严苛。没有刘彻默许,酷吏张汤也不敢冷酷如冰,油盐不进。这样的刘彻自然对欺男霸女的常山王颇有微词。

刘彻卷起奏章,令黄门拿个火盆烧了。

春望闭着眼假寐,闻言蓦地睁开眼:“陛下,奏章不妥?”

“你自己看。”刘彻递给她。

春望看完也明白了,变成一堆灰烬,眼不见心不烦。

“陛下,奴婢倒是有个主意。”

刘彻:“近日胆子不小啊。”

日前求他去太学,今日又故弄玄虚。

“据儿给你的勇气?”

春望失笑:“您就别污蔑太子殿下了。陛下可曾听说过借力打力?”

“仔细说来听听。”

春望:“隆虑公主。”

刘彻瞬间懂了。

昭平君干的那些事跟常山王比起来就像过家家。

“令人盯着东宫。一旦发现隆虑公主去给太后请安,立即禀报。”

黄门端来火盆:“陛下,还烧吗?”

“过几日再烧。”有了遏制常山王逞凶的法子,刘彻心情舒畅

。处理完奏章到殿外透透气,不经意间瞥到隔壁太子宫,安静极了,“太子还没下课?”

门外的禁卫禀报:“殿下不在宫里。从西安门出去的,应当是去博望苑。殿下去东西市通常从东门出。”

小太子确实在博望苑。他令博望苑小吏打听打听哪里有上百亩荒地。

前几日昭平君和公孙敬声来找他,见着小太子就抱怨陛下突袭太学,差点吓死他们。随后又说他们的钱备好了,问太子何时有空跟他们出城看地。

小太子才不要像个无头苍蝇似的到处乱跑。

博望苑农田不多,有犁、耙和牲口,农奴一天就把冬小麦种下去。博望苑的匈奴俘虏养牲畜无需小吏甚至大汉农奴指点,这些人闲着无事,小吏做主带着农奴出去办小太子吩咐的事。

十来个人分四路往四方打听,一天就打听到,以前茂陵有荒地,自打不少人搬去茂陵,地宫周边荒地都被豪强富户买走。

其他地方除了秦岭周边,没有小太子要的上百亩荒地。

八百里秦川不知藏了多少凶兽,离秦岭最近的村落也有五六里路,端的怕一觉醒来村子被野猪围了,甚至身首异处。

村子往东一里是村民的地,但也不敢种低矮的小麦,多是种野猪不好祸害的高粱。从高粱地到秦岭脚下有几千亩荒地,无人耕种,也没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