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北伐之战,吕大器、李定国攻入山西,不止大同姜襄反正,山西其他各府亦有部分绿营兵反正,或是地方士绅、百姓起义声援明军。 战后,李定国按照朱媺娖的要求,携重兵直接解除了姜襄的军权,之后朱媺娖只给了姜襄一个左都督的职衔,将其调来南京“养老”。 另外,朱媺娖还赏赐了姜家一套大宅,让姜家从大同搬到南京来,以此手段彻底瓦解姜家在大同的根基。 在大同及陕西其他府县反正、起义支援明军的军队,都在战后接受军务院募兵司的遴选、军训司的训练。 之后,其中精锐士卒被调去补充各边防军在北伐之战中损失的士卒,剩余的人则掺入从其他卫戍军调来的将官,以及从绿营兵俘虏中甄别出的部分可用士卒,整编成了四个山西卫戍军镇。 其中两个卫戍军镇都被布置在大同协防,另外两个镇则被布置在太原府。 因此,加上李定国所领的两镇边防军、两镇原陕西卫戍军,仅就防备北路入寇而言,确实绰绰有余。 即便是将李定国的边防军第二镇调走,也足够了。 再不济,山西也可向陕西或北直隶求援。 至于红娘子推荐袁宗第接替李定国的位置,是否有私心,谁也不敢说。 毕竟红娘子是朱媺娖的真正元嫡,又与朱媺娖私交甚好,没谁敢无凭无据地怀疑她。 况且,永平府方面,红娘子推荐的是出自左良玉麾下,也是原官军出身的李国英,而非是顺军出身的刘芳亮。 这应能证明,红娘子确实是一心为公。 见众臣没人说话,朱媺娖便道:“若无异议,朕便委任袁宗第为大同、太原两府军务提督,委任李国英为永平府军务提督。 再调党首素所领一镇河南卫戍军北上,接替李国英驻守喜峰口、汉儿庄、熊窝头三处要地。 至于李国英部,则移师镇守抚宁、抚宁卫。 再委任李定国为广西军务提督,以边防军第二镇为其督标,着其收到圣旨后三日内启程前往广西上任。 委任杨展为云南军务提督,以边防军第三镇为其督标,亦需在收到圣旨后的三日内启程,领军前往云南。” 随着,朱媺娖说出这番话,武英殿内军务院群臣左边的一张竖放桌椅上,翰林院待诏张家玉正在飞速地记录着。 因为翰林院的主要工作,就是撰写圣旨。朱媺娖此时所说的话,都需要作为撰写圣旨蓝本的——总不可能,事后他们再去找朱媺娖重复之前的话。 他们写完圣旨,给朱媺娖过目、盖印之后,再由军务院或内阁等部门加部门印章,才会成为发给某人、某地方衙门的正式圣旨。 至于朱媺娖个人所发的圣旨,正式的叫中旨,不那么正式的则叫手谕。 手谕不论是朱媺娖本人还是秘书处秘书,都可以写;中旨需要注意措辞,一般还是会让翰林院的人来写。 稍倾,朱媺娖注意到张家玉停笔,才继续道:“另外,朕欲将保安州并入宣府镇,改名为宣府。 将密云、密云后卫、潮河所、渤海所、怀柔与延庆州相并,改为延庆府。 再将遵化、蓟州、平谷、玉田、丰润皆并入蓟州镇,改名为蓟州府。 由此使蓟州、延庆、宣府三府由东向西,并列为京师正北之屏障,以靖南侯黄得功提督三府军务,诸卿以为如何?” 朱媺娖这一番行政区域更改,等于是将京师北面较为混乱且不合时宜的行政区域梳理了一遍,使之更能适应时势。 此事之前军务院众臣早有讨论,只因事情涉及到了政务方面,才一直没有定论。 如今朱媺娖既然亲自提出来,自然再好不过了,当即众臣纷纷赞同。 至于顺天府因此辖区减小一大块的事,谁也没提,因为现在不少人都看出来,朱媺娖有意就此定都南京,没有再将朝廷搬回京师的想法。 以前朝廷设立在京师,虽可以就近防备北虏,却也经常令京师遭受北虏威胁。 另外,朝廷在京师,必然使京师人口大增,而北方产粮不如南方,以前大明朝所用粮食多依赖漕运,可漕运已经废除不说,没废除前也是耗费甚重,问题极多。 况且,如今大明有了电台,即便朝廷远在南京,也可以很好的掌控北边局势。 如此就将朝廷中枢放在京师的优势全部抵消掉了,便再也没有还都京师的必要。 只是还有一些人隐隐担心,南京原名金陵,似乎国都设立于此处的王朝皆不长久,即便是大明,也经历了靖难之役而将都城改成了京师(明朝定都于此前名北平)。 这一点隐忧,和大明都城的安稳比起来算不了什么。 崇祯年以前不说,崇祯年间东虏入寇,屡次围住都城,逼得朝廷诏令地方军队勤王,弄得各地是一地鸡毛,可以说加速了崇祯朝的祸事。 如今既然将朝廷中枢改在了南京,朝中众臣是不想以后大明再经历崇祯年间的难事了。 当然,不少人都看出来,朱媺娖志向高远,有意彻底平定东虏、北虏——若真能如此,令京师以北千里之地皆安稳,还都京师倒也不是不能考虑。 毕竟京师就风水来讲,是胜于南京的。 ··· 北直隶,顺天府。 堵胤锡是在正月初三下午,就接到了南京电讯处发来的关于军务院最新决议的电报,至于发给黄得功、杨展等人的旨意,估计最快也得半月后才能送达。 堵胤锡收到电报后,便可以先告诉杨展等人,令他们做好相关准备。 也是如此,朱媺娖才说让杨展等人在收到圣旨后的三日内便启程。 若是遇到紧急事务,朱媺娖还可以用电报直接传旨。 这也是如今大明电台还比较少、无法配给各
第517章 委任五提督欲定边患,梳理三边镇以卫京师(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