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丫一看,里面除了花生蚕豆这些东西外,竟然还有一把麻花。
最上面还放了十来个鸡蛋。
周大丫笑道:“亲家客气了。”
“他们囤的粮食多,这会儿拿出去卖都能挣不少钱。我爹说了,他们是跟着咱过好日子。”
陈小满听得美滋滋的。
“他们日子都过得很好吗?”
“好啊,我一个叔叔把家底全掏出来买粮食,前几天拿去卖了些,这两天正打地基准备盖青砖大瓦房呢。”
张桂兰高兴地往篓子里指:“麻花就是他给的。”
周大丫当即把麻花拿出来,一人分了一根。
麻花是用白面炸出来的,还放了芝麻。
吃着又脆又香。
陈小满问道:“他把粮食卖了,明年要是收成不好,他不是没粮食吃了吗?”
“他只卖了一小半。”
陈小满安心地把麻花咬得“嘎嘣”响。
天色不早了,青石村家家户户升起炊烟。
唯独老李家和李招财家飘出肉香。
老李家欢欢喜喜。
可李招财家却是各个板着脸。
招财媳妇一个劲儿念叨:“你咋就不把自个儿输了?你有一个大钱的用吗?”
李招财又气又恼,却只沉默着。
他要是开口,他媳妇立马就能跟他闹起来。
他几个儿子儿媳也都气不过,正好一块儿说他。
老母鸡的鸡内脏不多,招财媳妇却加萝卜白菜煮了一大锅。
李招财气得一筷子都没夹。
可就算这样,招财媳妇的嘴也没停过。
这事儿也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被提起来。
不过更多的,还是老李家那些亲戚来换粮食的事儿。
已经换了一整天的粮食了。
村里人一开始没想到,这会儿也琢磨过味儿来了。
这哪是换稻米吃啊。
分明就是换种子!
还没来得及去换粮的人家急了。
那些换了粮食的人家也没闲着。
得去知会家里的亲戚们啊。
第二天开始,就有不少人去各个村里。
附近几个村子的人得到消息,纷纷往老李家涌。
老李家却放出话来:“只换给青石村的人。”
附近村子的人急了。
这么好的种子,他们可不能错过。
那就让他们在青石村的亲戚们帮忙换呗。
青石村热闹得不行。
家家户户每天都得接待亲戚。
老李家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别人在备年,他们在换粮食。
除夕,他们在换粮食。
别人拜年,他们在换粮食。
刘地主的马车停在老李家门口时,他们还在换粮食。
刘地主拜完年却不肯走,还自个儿搬了个凳子坐在陈小满和李初元旁边。
“换这么多高粱,你们放哪儿?”
“我们后屋子腾出来放粮食了。”
陈小满脆生生道。
一开始后屋放的是棉花。
自从粮食多了,棉花就换到他们正住的那间堂屋了。
腊月二十八就放假了。
这会儿家里没人织布,也不用弹棉花。
刘老爷翘着二郎腿,一双绿豆眼在院子里飘来飘去。
最后又飘到李初元和陈小满身上。
想了下,还是看向陈小满。
“小满大夫,你们家到底有多少稻米哟,怎么从年前换粮到年后呢?”
“多得吃不完。”
陈小满边记录,边应了声。
坐在一旁的李初元正休息呢,偶尔教小满写字。
陈小满虽然把《千字文》背下来了,也抄写了好多遍,可有时候想不起来具体怎么写。
这时候,就得李初元教她了。
他就问刘老爷:“刘老爷你怎么不去别家拜年?”
“难得来你们家一回,总得坐会儿再走。”
刘老爷打着哈哈。
他好不容易借口拜年来打探消息,这还什么都没打听出来,哪儿能说走就走。
要不怎么说他养的那些人没用呢。
从年前到现在,附近村子的人都跑来老李家换粮食。
可他愣是不知道他们为啥要来换。
老李家换这么多高粱到底什么用途。
眼珠子一转,他扯了个笑脸:“如今稻米越来越贵,你们换成高粱不合算呐。”
“稻米更贵吗?”
陈小满来了兴致,立马扭头问他。
一看陈小满上钩了,刘老爷立马坐直了身子。
“去年稻米收成少,价钱长得厉害。你们多在手里放放,等二三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再把稻米卖出去,能狠狠赚一波。”
李初元听得入迷,就问他:“高粱不涨吗?”
“涨啊。”
“都涨价,我们不吃亏呀。”
“那还是稻米好,今年稻米收成少,到时候大家再把粮价炒一炒,能把价钱涨到天上去。”
刘老爷说到最后,还给两人一顿挤眉弄眼。
“我连这么挣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