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寒门难出贵子(1 / 2)

沈从宣在南桥村算聪明伶俐,放在云松书院也还拔尖,但并不是顶顶好的那一批。 他与孟山长有过几次短暂的交流,没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 沈从宣想让叶清清引荐,说白了是想利用叶清清对孟家的恩情,拜入孟山长的门下,做他的入室弟子。 入室弟子,不仅能够得到孟山长单对单的开小灶,指点学问,还能享受孟山长的人脉。 这些年来,孟山长一年只收一个入室弟子,总共才收了十三个。十三人中,七个秀才,两个举人,一个同进士。 只有三人,因为入门晚,还是童生。 能考过童生试,就很了不起了。 大齐的科举制度和明朝一样,一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院试之前还有县试和府试,就是童生试。通过之后,取得童生的身份,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科举。 院试是科举第一关,分“岁试”、“科试”两级。岁试是每年举行的童生入学考试,录取后即为生员,通称秀才,可进府学读书。 科试则是对已在学校的秀才进行考试,成绩优者方可参加下一级考选举人的乡试,成绩劣者要受处罚甚至取消生员资格。 通过乡试为举人,通过会试为贡生,参加殿试定排名,一甲二甲为进士,三甲为同进士。 全国那么多的书生,每三年通过殿试的人不到三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人考到白头,其中艰难可想而知。 而能有一位学富五车的名家指点,至为关键。这也是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不仅是读书费钱,还缺好夫子。 沈从宣进了云松书院,才清楚的意识到,像他这种农家子弟,想要通过科举出人头地,太难了。 像他从小跟着赵夫子学习,最开始练字没有笔墨,只能在地上写。书更是少的可怜,整个族学就那么几本书。 可罗晏秋呢,出身罗家,用的是最好的笔墨,家中藏书不说万卷,百本千本总有,和他相同的年纪,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眼界比他开阔,谈吐比他得益。 越比较,沈从宣越自卑,越不甘心。他要是能够生在罗家,绝不会比罗晏秋差。 在云松书院,见识到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没能让沈从宣沉下心来读书学习,反而走上歪门邪道,一心扑在了钻营上。 他讨好罗晏秋,想要混进东安县的文人圈。可是罗晏秋对他不屑一顾。 叶清清对孟家的恩情,于沈从宣来说,是天降甘露。只要他借此,拜了孟山长为师,以后必定青云直上。 “书院学子众多,孟山长贵人事忙,也不是个个都认识。”沈从宣道:“二嫂你有恩于孟家,帮我引荐一下,若我能拜孟山长为师,成为他的入室弟子。日后功成名就,必然不会忘记二嫂的恩情。” 沈从宣说的信誓旦旦,豪气云天,眼中闪烁着自信的光芒,似乎已经看到自己跨马游街那一日。 叶清清却是嗤之以鼻。 以沈从宣的人品,以后真的发达了,也不会记得她的好。 叶清清才没那么傻,为一个白眼狼做嫁衣,她挑了挑眉,“孟山长要收入室弟子?” “嗯。”沈从宣没瞒着,他不觉得叶清清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孟山长每年都会在书院挑选一名天资聪颖的学子,当入室弟子。今年还没收,就在这两天了。” 叶清清心思活动了起来,沈从安刚好差一个好夫子,孟山长就不错啊。 还得先打发走沈从宣,“这是孟山长的事,我无法左右他的决定。” 沈从宣忙道:“二嫂,孟山长有恩必报,你去求一求他,他一定会答应的。” 叶清清为难,咬着唇瓣,“那不就成挟恩图报了?二伯娘再三叮嘱过我,咱们虽然穷了些,但志不能短,万不能做出这种事情来。” “我娘?”沈从宣愣住了。 “是啊。”叶清清点头,“不信你回去问她。我觉得二伯娘说的对,我一定不会那么做的。” 沈从宣肚子里一团火,对他娘的。有恩不图报,还施恩于人做什么?他娘以前可不是这么教他的。 还有叶清清,也是个傻子。他娘说什么就信什么! “二嫂,此一时彼一时。”沈从宣苦口婆心的劝,“这也不算挟恩图报,孟山长原本就对我很满意,他不止一次夸赞我读书用功,有天分。” 虽然孟山长见到哪位学子都这么说。 “你就帮我说两句话好话,你难道不希望我能中榜,光宗耀祖吗?” “你刚才还说孟山长不认识你。”叶清清拆台,“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我都不知道该相信哪句话了。” 沈从宣一滞。 叶清清继续道:“我自然是想三弟能一路高中,给咱们沈家考一个状元回来。” “但我实在是帮不上忙。三弟都说,孟山长夸你优秀,不如靠实力去争取,也更能让人信服。我相信三弟的聪明才智,肯定是没问题的。” 沈从宣又羞又恼,他就是没法靠实力,才想着走关系啊。 偏叶清清是夸他的,满腔怒火都没处发,还得劝道:“二嫂,话虽这么说,还是你去找孟山长说一声保险。” 任凭他口舌说破了,叶清清都不肯松口。 沈从宣怒了,耐心耗光,脸色沉了下来,“二嫂,你真的一点小忙都不肯帮?” 叶清清神色淡淡,“帮不上,就算应承了三弟,那也是骗你的。” 她是有原则的人。 “我知道二嫂搭上了孟山长。”沈从宣阴着脸道:“但二嫂要记得,孟山长只是个外人,二哥腿脚不便,以后三房还得靠我们扶持。” “现在有求于二嫂,二嫂推三阻四,以后三房有什么事,指望谁帮忙?二嫂帮我一次,哪日我发达了,也会记得二嫂的好。” 这是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