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点燃十万星星之火(2 / 5)

人生1984 拾寒阶 3131 字 7个月前

/br>
一个月五百块钱,也要出租三年才能赚到李云海说的15000元。

当然这个本钱,是算的批发价。

如果只计算成本价,那就要低得多。

一台二手计算机1600元。

一台翻新复印机也不过1000多块钱。

一台喷墨打印机,成本几百块钱。

加在一起不超过四千,等于只要八个月就能收回成本。

出租设备的收入还在其次,后续的耗材收入才是大头。

想想看,如果全国十几万家打字复印店,全部都使用李云海提供的耗材,这是多大的一笔产业?

李云海这么做,既让自己赚到了钱,也帮助了农民进城创业。

对他来说,只需要拿出4000万,就能帮助一万户农民开店。

如果他再大气一点,拿出4个亿来,就可能帮助10万户农民开店,一夜之间,梅山人的文印店,就能开遍全国各地!

以后李云海完全可以躺在家里收钱,财富将源源不断的汇入他的账户。

不过,这项伟大的事业,不可能真在一夜之间实现,这也太不现实。

李云海可以提供设备,也可以出租给贫困户,但他也得有个保障才行。

所以,他要求政署和银行提供双层担保。

李云海和林振邦商议,先帮助一万户开店,做个试验。

这一万户,必须先和当地政署签订保证协议,还得从银行拿到担保书,如果有人骗走了设备,一走了之,那就由政署和银行进行追责。

虽然这种情况发生的机率极小,但李云海还是想给自己的资金,上一个双保险,也给租借办公设备的农户上两道紧箍咒。

有政署和银行的协议在,租户就会更加老实,毕竟家里还有房有田,还有老有少,不至于为了这一万多块钱,犯下大罪。

林振邦觉得李云海这么做,也无可厚非。

他唯一担心的是,这些租户,每个月能赚到这么多的钱吗?每个月500块钱的租金,是不是太多了?

李云海哈哈大笑,说如果他们连这点钱都赚不到,那趁早回家种田吧,把机器归还回来,叫别人去做。即使他们每天只赚30块钱,一个月也能赚一千块钱了。

这个时代因为设备昂贵,一般人也找不到这种进货的渠道,所以开店的人少,价格喊得起来。根据城市不同,打印一张a4纸,开价两毛到五毛钱,复印五分或者一毛。

按照这个价格,一天赚30块钱不是随便?

据可靠资料记载,到1990年的时候,梅山人在全国已经开了超过一万家复印店,在那个平均月工资两三百块钱的年代,这批人每年能赚到几万到十几万!

就算李云海不干预,历史也会重演。

李云海不做这个领头羊,别人自然会做。

他只是把这个历史节点,稍微提前了一点点。

正规渠道购买全新的办公设备,那简直就是天价。

而从东洋和米国进口二手机器的渠道,被李云海掌握在手里。

他现在有能力提前实现梅山的文印产业。

林振邦当即做出决定:“那就试试看!在梅山县里,招聘一万个有理想、有志气、敢想敢做,吃苦耐劳的人,让他们走出农村,进城创业!星星之火,尚且可以燎原,这一万点星星之火,肯定可以点燃梅山的经济!”

当天晚上,李云海和林振邦聊了很多,直到十一点半才回家。

林芝对未婚夫充满了敬爱之情。

她觉得李云海真的是个很了不起的人。

他不仅自己赚钱,还能带动一个县的人一起发财!

回到家里,两个人一起洗了澡,上床休息。

林芝趴在李云海身边,笑道:“这件事情要是能办成,那你可就是大英雄了!你既帮到了我爸,也帮到了那么多的村民。”

李云海将她的娇躯搂在怀里,说道:“我也是在为自己的生意布局。全国各地的文印店,这两年之内,都会像雨后春笋一样,遍地开。这个事情我不做,总会有人去做。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现在是我在做,他们得了我的恩惠,以后自然会买我们四海集团的耗材。那这个生意就做大了。”

林芝嫣然笑道:“那也是你有本事。谁有这么大的魄力,敢扶持一万家复印门店?对了,我今天和郭姐姐通电话,她告诉我说,她怀孕了。”

“哦?她打给你的?”

“是啊!你说好奇怪啊,她男人都死了那么久了,她怎么还能怀孕呢?”

李云海不由得一阵心虚,搂紧了怀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