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二章 只有我在为民为天下(2 / 3)

我岳父是李世民 张围 2068 字 4个月前

个人的恩怨。

李承乾忽然笑了,“看来,以后朝中的风波也不会少。”

夏天到了尾声,当西北的风吹来的时候,让人感觉到了秋意。

半月之后,骊山上,张阳与李玥正在看着各地送来的秋收奏章,朝中各地的许多粮仓都开始放粮了。

李玥皱眉道:“太原的粮食都降到了斗米三钱,关中这四钱的粮价多半是维持不住半月,等淮南十月秋收,粮价还要下跌。”

张阳瞧了一眼,坐在华清池边喝着茶水的李世民,这皇帝还坐得挺踏实。

来骊山避暑,也给皇帝安排了住处,还天天要来蹭饭。

他忙的时候,骊山还要多准备一份饭食送下去。

不忙的时候,就踩着饭点来骊山用饭。

粮食一直是国祚的头等大事,如此一来骊山收粮食的价格也可以低一些,用来酿酒。

富余之年收粮,等旱年粮食收成差的时候,便将粮食放出来。

皇帝是个心大的人,如今粮食这么便宜,中原便不会有饥年,对太府寺来说压力更大了。

粮食便宜意味着田亩的价值降低,大唐的饭桌不好管,管起来费尽心力。

上官仪已经去泾河了,李孝恭的三百亩良田都可以用来种一些青菜,卷心菜与萝卜。

三百亩的菜地,对太府寺来说是一件大好事。

粮价越低,就越意味着作物多样性的迫在眉睫。

要说自己在愁什么,愁的还不是这大唐王朝到了后期的土地兼并问题。

张阳觉得这世上只有自己的一个人在忧愁,自己是唯一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我在这大唐尽做好事了。”张阳哀叹道。

“哼。”坐在华清池另一边的李世民听到了这句话,冷哼一声道:“你要是尽做好事,就应该为社稷出力,而不是在这里整天盘账。”

“陛下想错了,我现在的盘账就是为了社稷。”

“这不过是你太府寺分内之事。”

张阳喝下一口茶水,“若不是我们骊山盘账,敢问陛下朝中用度谁来安排。”

从皇帝的视角来说臣子为社稷是理所当然。

对张阳来说为皇帝办事与为天下人着想是两回事。

出于皇帝个人的利益,他只会使用利于当下的策略,眼光放得并不是很远。

就比如说狄知逊在河西走廊西面种树,构筑一片防沙林,来减轻关中田地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恶化。

有时候想想这些事情值得自己忙碌一辈子,多好呀。

还想与他再说什么,皇帝伸了一个懒腰便离开了。

夫妻俩人接着看各地送来的奏章,张阳拿起一份奏章,这是裴宣机在范阳地界查探到的田亩情况。

当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山东,他们散居秦燕之地,后来有一支定居于范阳。

在始皇帝时期,范阳卢氏就有名动中原的卢敖,卢生两位博士。

而到了北魏时期,范阳卢氏更是成了范阳的大族,后来就有传言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

也就有了后来的史家写下,望出范阳,北州冠族。

如此便是范阳起家的过程。

世家中,其他几家都有对付过,就连赵郡的李氏也有了接触,眼下唯独就剩下了范阳。

在裴宣机写的奏疏中,夹层还有一页,从夹层中拿出便是裴宣机在范阳游历时的结交经过,这人一直按照原本安排的计划开始做事,已将部分的债务卖给了范阳卢家。

张阳拿出自家的骊山汝南公主印信,再加上自己的县侯印信,夫妻俩人的印信盖上之后,就代表这六十万贯的债务卖给卢氏,等契约送到了范阳,范阳就会送钱过来。

六十万贯的债务作价五十万贯,届时骊山又有五十万贯银钱到账。

范阳如何向赵郡讨要银钱,又如何向佛门讨要,这些事情与骊山就没有关系了,范阳买下了债务就可以从中得到差价。

如此一来一往范阳就赚了十万贯,这等生意谁不乐意。

高门世家便是最好的信誉价值,不怕对方拿不出钱,有家产抵债也可以。

第一次就卖了六十万贯,还是有些少了,张阳让婶婶安排人将契约送过去,揣手道:“这人办事还是不够得力。”

李玥皱眉道:“夫君一转手就是五十万贯,还不满足。”

“我只是觉得他大可以大胆一点。”

“要是一次性都给了范阳,还怎么让他们互咬,夫君该有耐心,不该如此着急。”

听到屋内的孩子又哭了,熊大便将孩子从摇篮中叼出来,牙齿摇着孩子的襁褓送到了李玥面前。

这头熊以前就是带着小清清长大的。

现在小心安也出生了,它更有带娃经验了,也知道了孩子在女主人怀里才会安静。

李玥接过孩子,安抚了片刻他便不哭了,“孩子或许饿了。”

说完她抱着孩子便回了屋。

张阳看了看伏在身边的熊大,处理完眼前的奏章便躺下来,头枕着厚实的熊背,“你今天怎么不去耕地了?”

小熊卷着舌头打了一个哈欠,便闭上了眼。

不一会儿小清清也爬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