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着外面的小医学。
太医院派去各地的队伍出发时间不一,倒是给楚鸢留了充足的时间准备。
除了这个,楚鸢发现自己银子流水似地哗啦啦下去,入不敷出,她得想个法子赚钱了。
*
今日下朝的大臣们,面上或多或少都有几分忧虑之色。
只因太子提出要重开武学。
要知道如今八旗的兵丁,都是从年满十六岁的旗人中挑补,这就代表凡是旗人,除了朝廷发给的一年二十多石禄米之外,只要被挑选上,无论是否打仗,都能每月领到五两到一两五钱的兵饷。
除非亡故,病退,做了逃兵,否则这兵饷是能吃一辈子的。
而太子提出重开旗民都能去的武学,大开武举之门,选取优良者入旗,还要让现有的八旗兵每年一考核,不合格者就要革退,这根本就是要准备跟旗人抢饭吃呀!
大臣们谁还没有个穷困亲戚要接济?
这说难听点,太子给汉民大开方便之门,却对旗人种种限制,分明就是太子要动摇我大清的根基!
再一想,太子背后是哪些人?
汉臣!
这定然就是汉臣在背后撺掇着太子了。
幸亏皇上当场就给驳斥回去,才叫那些汉臣的主意落了空。
但可想而知,今日不成功,明日不成功,太子难道就会善罢甘休吗?
不会!
说句不敬点的,日后皇上龙驭宾天,这太子做了皇上,定然会重提今日旧事,届时他们做臣子的该怎么办?
就好似平静的湖面忽然被打入一粒石子,泛起的不是阵阵涟漪,而是惊涛骇浪。
雪花般的折子瞬间堆满了康熙面前的案桌。
胆子小点的大臣只敢说太子这法子不好,胆大的开始说太子坏话,把太子以前干过的事情桩桩件件列出来。
居心叵测的在推测太子此番行动,是不是为了拉拢汉臣,他拉拢汉臣干什么呢?
这人暗戳戳地示意康熙,太子恐怕是觉着皇上在龙椅上坐得太久,所以自己也蠢蠢欲动喽!
他动摇的是咱们大清的根基,那不就是皇上您的根基吗?
他扶持汉臣,扶持的不就是自己身后的势力吗?当年您立太子,是为了安天下之心,如今太子却为了一己之私动摇您的根基,这岂不是可恨至极?
这封折子被康熙看过,传到太子手里,然后再传到直郡王手里,被他狠狠掷在了地上。
许是还不解气,他还上去狠狠踩了两脚方肯罢休。
“什么乱臣贼子,这样的话他也敢说得出口!?”
三贝勒面色扭曲,这折子他还没来得及看呢!
他上前捡起来,用袖口擦了擦打开看,顿时无言。
四贝勒,五贝勒,七贝勒,八贝勒一一都看过,瞬间不知道说什么好。
再看看太子神情自若,心中不禁佩服他的养气功夫。
说实话,要不是他们提前跟汗阿玛商议过重开武学的事情,还了解过太子怎么想的,否则光看这封折子,很大概率会被绕进去。
毕竟八旗是大清的根基,是他们从小听到大的一句话。
而太子此举,也确确实实触及了八旗的根基。
但根基不能轻易动摇,那是在一般情况下不能。
可现在是什么情况?
大清极有可能两代之后就现了颓态,被那些洋人国家给赶超了,再过个两代,估计就要亡了。
大清都要没了,要这个根基还有什么用?
但事情不可一蹴而就,就算要改,也是慢慢改,温水煮青蛙才能见效。
如果一上来就雷厉风行,
那眼下对皇家忠心不二的勋贵大臣们头一个就翻脸了。
太子这一举动看似冲动,其实是替汗阿玛试探出了朝臣们的想法。
而上这个折子的人,也不过是大臣们推出来试水的,他们也在试探,皇上是不是真有这个心思?
这封折子最终被留中不发。
大臣们丝毫不意外,皇上对太子的宠信,岂会被这么一件小事给摧毁?
不过日积月累之下,可就未必了。
先前太子不久一步踏错,被皇上给冷落了几年?
其实很多大臣们对太子也是不大满意的,他被册立便是因为皇上要拉拢汉臣,因此围绕在身边的除了索额图一党,就尽是些汉臣。
满洲勋贵反倒跟直郡王走得近一些。
可以想象,日后若是太子继位,会不会对扶持自己的臣子更加重用?
而他身边的索额图一党,也让太子手里不缺人用。
那他们这些人怎么办?
就算现在去巴结太子,但论从龙之功,谁能赶得上索额图他们?
没有了晋升通道,自然就有不少人把主意打在了其他人身上。
直郡王回府后,就陆陆续续接到了几封拜帖,有素日来往较多的人家,也有很少来往的。
絮絮叨叨跟他说了一天,其实也不过是来探听消息,外加挑拨离间来的。
他们把给皇上的说辞换了个人,说太子扶持汉臣,抢旗人的饭碗,这不就是在跟直郡王您争权吗?
我八旗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