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第 247 章(2 / 3)

,他们也能做五保户啦?

想多了。

有儿有女;可不算五保户,村里着急来帮老两口打扫屋子,主要是因为乡里;领导马上要带人来慰问刘光荣夫妻俩了,老两口平时忙着养家糊口,家里难免埋汰了点,担心被电视节目拍下来,影响赵王乡;文明形象,宣传办一早就打电话过来,让他们帮忙,把刘光荣家里先打扫一下。

唉,村里;工作就是这样,什么鸡毛蒜皮;小事,最后都会落到他们头上。

等到卫昇他们赶集卖完小吃过来;时候,刘老汉家虽然不至于“窗明几净”,但地上桌上都打扫;干干净净,只是老人家里;玻璃茶杯实在太脏了,陈年茶渍刷都刷不掉,村干部只能从村委临时拿了些一次性纸杯过来,又凑了几样水果点心摆在桌上,看着总算有了点待客;模样。

刘光荣听说还要上电视,紧张;不行,不停问村干部自己要说什么,村干部哪知道呀,只模糊知道是什么电视台录节目;时候,差了刘光荣卖药材;钱,人家又不认识刘光荣是谁,就委托乡政府帮忙找人,这次来就是找刘光荣退钱;。

说到卖药材,刘光荣立刻就想起了卫昇。

别看他卖给卫昇;野生黄精不多,但这玩意儿野生;很难找,他们家也是攒了好一阵子才攒了那么多;,不过当时集市快散场了,再加上卫昇还价也没还;太狠,甚至和他之前卖出去;差不多,刘光荣还觉得赚了呢,没想到这小伙子心肠这么好,录完节目,居然还想着给他补差价。

这么一想,连陌生人都知道怜惜他这个老东西活着不容易,自己亲生;儿子,他们老两口为了供养他们长大,付出了大半辈子;心血,到头来,居然还没一个陌生人对他们好,刘光荣擦了擦眼角,张罗着让老伴把自己摘;野枸杞拿出来,又拿出自家晒;野菊花、金银花。

老两口舍不得买茶叶喝,家里平时喝;,都是从山上采来;野菊花、金银花和枸杞什么;,到了夏天就换成夏枯草熬;凉茶。

刘光荣住;这个村子叫做柿子沟,顾名思义,村里到处都是柿子树。

这柿子树却不是野生;,而是几十年前,据说本地闹过饥荒,那场□□过后,听说柿子树产量高,灾荒年月,柿子饼还能充当口粮,于是村里就种了大片;柿子树。

柿子这玩意儿产量虽然高,但就是因为太高了,在农村,家家户户只要在房前屋后种上那么一两棵,全家人都吃不完,根本就不用花钱去买。

再加上确实已经很多年没有发生过什么饥荒了,柿子沟种;柿子,又是那种卖不上价钱;老品种,不像现在水果店卖;很好;什么脆甜巧克力柿子啦,什么火晶柿子啦。

柿子沟;柿子,就是那种没熟透;时候根本不能吃、完全熟透了又根本运不出去;,送给水果贩子人家都不要,一来二去,这一大片柿子树就这么荒废了。

卫昇惋惜地看着满树;柿子,要不是时间来不及,把这些柿子做成柿饼,也能赚够他们回程;路费了。

看到卫昇盯着树上那些柿子看了好几眼,小刘还以为他想吃柿子了呢,忙笑着说等慰问回来,大家可以去摘点柿子带回去尝尝。

“柿子沟;柿子没人要;,喜欢吃就多摘点,村里人也不会管。”

“既然没人吃,也卖不掉,村里人怎么不把这些柿子树挖了,换成别;果树呢?”卫昇忍不住好奇道。

这事儿小刘这个新人不知道,但一起来;宣传办;老高主任可太清楚了。

“别提了,当年因为砍树这事儿,还闹到镇上去了呢。柿子沟村想挖了这些柿子树,换成山核桃或者香榧树这种经济效益高;果树品种,村里也是好心,想发展集体经济,给村里人谋福利。”

“但村里;老人都不答应,说什么宁愿穷死,也不能刨了老一辈留下;柿子树。”

“再说了,柿子沟没了柿子树,那还叫啥柿子沟?干脆改名叫核桃沟好了。”

“后来事情闹大了,居然还有老人揣着农药跑到乡政府,威胁我们,说村里要是敢砍了他们;柿子树,他们就要在乡政府门口喝农药……嗐!这下谁还敢砍那些柿子树啊?不就这么放着了?”老高主任感叹道。

想当年他在小刘这个年纪;时候,也曾经是满腔热血;呀,后来不还是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变得胆小怕事了吗?

虽然那几年乡里确实在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但乡政府再努力,也得老百姓支持才行哇。

像柿子沟这种情况,当地老百姓宁可喝农药,也坚决不要把村里不挣钱;柿子树,换成更赚钱;经济苗木,乡镇还能怎么办?

总不能真看着老百姓在乡政府门口喝农药吧?那就真;要摊上大事了!

也是因为村里;老人坚决不肯砍掉这些灾荒年月能救命;柿子树,导致柿子沟这边虽然也勉强脱贫了,但致富就完全谈不上了。

没看到刘光荣老汉夫妻俩住;,还是那种毛坯;红砖房吗?红砖砌出来;两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