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群雄逐鹿 孔融!(2 / 8)

曹操。】

【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曹操派臧霸率精兵进攻青州,牵制袁绍,巩固右翼,做为许都的东边防线。】

【他亲自出兵河北攻打冀州黎阳郡,令于禁在黄河南岸渡口延津屯兵,监视袁军,扼守白马,阻滞袁军渡河长驱南下。】

蒙恬:“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防范,以逸待劳。”

蒙毅:“只要守住几个主要的黄河渡口,这就是最好的防线。”

卫青:“曹军兵少,袁军兵多,曹军不能分散。”

霍去病:“且官渡靠近许都,这里后勤补给比较方便。”

【曹操还派人出使凉州,拉拢关中军阀,稳定侧翼。】

【等到袁绍大军东归,曹操也退回许都,双方都在官渡部署军队,将这里当做了最后的战场。】

评论区

“大战开始之前,曹操还东征刘备,消除了最后的威胁。”

“所以刘备才会投靠袁绍。”

“但关羽被曹操俘虏了。”

曹操:“袁本初多谋无断,反应迟钝,定然不会马上出兵。”

袁绍:“阿瞒!你未免太小觑我了。”

曹操:“那你倒是出兵啊!”

“直到曹操消灭了刘备的威胁,收复徐州,回师许都,袁绍都没有派出一兵一卒。”

“像是在等着曹操的进度一样。”

袁绍:“本公与阿瞒战斗,还需要用阴谋诡计吗!当以堂皇之兵正面出击,让他输的心服口服!”

【袁绍也做了自己的准备,他想要联合张绣刘表,两面夹击曹操,但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投降了曹操,刘表也是出工不出力,坐等两方两败俱伤。】

评论区

“刘表配合袁绍游说豫州郡县,但没有出兵。”

“关中军阀两不相帮。”

“贾诩眼光独到,他早就看出袁绍不如曹操。”

“张绣投靠的时机正合适,曹操势力尚弱,正需要招募更多的人才。”

“曹操的长子、侄子都间接死在张绣手里,但曹操却并没有怨恨张绣,张绣死后还被追封为侯爵。”

“这才是丞相肚里能撑船!”

……

【当时袁曹双方的实力并不对等,曹操占据豫州、兖州,还有新得到的徐州,但这些地方经历多年大战,早已残破不堪,尚未恢复生产。袁绍则拥有冀州、并州、幽州、青州,北方的精华之地都在他手里。】

评论区

“冀州人口最多,土地肥沃,人民殷实,粮草充足。”

“黄巾之乱后,冀州都没有发生多少战争。”

“徐州兖州却在曹操、袁术、刘备、吕布手里来回争夺,当地的境况正应了曹操的那句诗: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有汉献帝的旗帜,袁绍有四世公,门生故吏满天下的威望。】

【曹操兵马不过万余,袁绍却拥有精兵数十万!】

蒙毅:“曹操这些年一直在打仗,张绣、袁术、吕布、刘备……没有时间休养生息,袁绍却只有公孙瓒一个敌人。”

蒙恬:“诸位更看好哪一方?”

蔚僚:“仅看纸面实力,曹操远不及袁绍,但战场之上瞬息万变,以弱胜强之事不胜枚举。”

李斯:“曹操虽多疑,却能知人善任,虽不知其将帅如何,谋士却都有谋国之才。”

萧何:“袁绍多谋少断,即便帐下有孙膑吴起,也要袁绍有自己决断。”

扶苏:“看来诸位更看好曹操。”

王贲:“天幕如此浓墨渲染,怎么可能是一场简简单单的战役。定是以少胜多,出人意料之举。”

【建安五年二月,衣带诏事发,袁绍终于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开战理由。袁绍发布檄文,指控曹操:滥杀无辜,挟持天子,虐杀忠臣,盗窃王陵,曹、袁两家正式宣战!】

评论区

“陈琳大大的《为袁绍讨冀州檄》,写的真是太好了!”

“当时要派兵打仗就要师出有名。”

“汉献帝在许都,打曹操就等于打皇帝,直到衣带诏事件给了袁绍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 ,

【建安四年,八月,公孙瓒之子公孙续与袁绍大军在太行山山谷进行了最后之战,公孙续战败被当场斩杀,袁绍扫清了背后的威胁,将所以力量对准曹操。】

【为了争取战略上的主动,曹操派臧霸率精兵进攻青州,牵制袁绍,巩固右翼,做为许都的东边防线。】

【他亲自出兵河北攻打冀州黎阳郡,令于禁在黄河南岸渡口延津屯兵,监视袁军,扼守白马,阻滞袁军渡河长驱南下。】

蒙恬:“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防范,以逸待劳。”

蒙毅:“只要守住几个主要的黄河渡口,这就是最好的防线。”

卫青:“曹军兵少,袁军兵多,曹军不能分散。”

霍去病:“且官渡靠近许都,这里后勤补给比较方便。”

【曹操还派人出使凉州,拉拢关中军阀,稳定侧翼。】

【等到袁绍大军东归,曹操也退回许都,双方都在官渡部署军队,将这里当做了最后的战场。】

评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