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八岁李隆基:“成年的我脑子没病吧!”(2 / 3)

却原来,和他一般,冤在分明是为国尽忠,却因君令荒唐,反被君怨。

轻轻一叹,却是无尽心酸。

副将张宪却是扬起眉毛,快意而笑:“那开元天子昔日也是明君,见到此景应当会自省,而天幕将安史之乱一事暴出,于高、封二将乃是幸事,他们总算不至于含冤而死了。”

就像……

张宪看着岳飞,笑得更灿烂了。

就像,他们岳统帅一样。

这时,忽然一片暗影投向他们,下一刻,岳云拉着好几个人奔过来,那急迫劲儿,得亏岳飞和他们之间没有隔着一道门,不然岳云铁定要破门而入。

“爹!”岳云动得比兔子还快,转瞬之间就到岳飞眼前:“这些人治眼疾很有一手,爹爹,快让他们来看看!你现在有时间能够好好治治眼睛了!”

说到此处,岳云看向天幕,简直感激涕零。

若非天幕,他爹只怕要莫须有而死,更别说好好治治这眼睛了。

——岳飞昔日进广南作战,渐染瘴疠,屡中暑毒而得,每到夏月,目疾就会发作。他曾因此多次向赵构请辞,赵构不允。

……

汉朝。

霍光看到了那些民兵。

并非他多爱民,而是因为他生在大汉。

武风雄厚,崇尚公羊儒,大呼“九世之仇犹可报”;汉人,若遇到这般危国之战,也定会执起刀兵奔向战场。

大汉都城亦是长安。或许民众死前也会依恋地望向长安,望着那雄伟都城,还有那“汉兵方至,毋敢动,动灭国矣”。

尽管大汉到今日从未碰到过如此危机,但霍光相信,汉人一定会如此。

……

天宝元年。

高仙芝此时刚立下功劳,升为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正是意气风发之时,见到天幕所放,并不担忧,反而对左右道:“圣人必然知我为何如此做,绝不会怪罪于我。”

在他眼里,李隆基依然是那个圣天子,于他有知遇之恩,选贤举能,励精图治;圣天子。

天幕无情地戳破——

【高仙芝与封常清守潼关有功,不让安军进犯秋毫,然而,监军边令城却对李隆基好面子这个性子把握得非常透彻,明白倘若李隆基知晓高仙芝违抗皇命,不论他出于何等思量,是否保卫了长安,也必然会勃然大怒,治其罪。如此,自己身为监军,绝对是在劫难逃。】

【是以,边令城偷跑至长安,状告高仙芝与封常清二人,说封常清故意动摇军心,说高仙芝弃陕地而逃,将数百里之地拱手让与贼军,且盗减军士粮赐。】

【李隆基大怒,以为二人消极应战,之前对于安禄山一个月之内从范阳攻至潼关;惊怒心惶爆发——】

【“将高封二人于潼关就地诛杀!”】

【封常清接到诏令后,先是满脸迷惑,随后怔然。受刑之前,只请求留下一表,呈与他;陛下。】

【“……臣死之后,望陛下不轻此贼,无忘臣言……”】

【“……即为尸谏之臣,死作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鋋。”】

贞观。

长孙无忌对于封常清简直一千一百个怜惜:“他临死前对于那位天子没有任何怨恨,反而是一心当个尸谏之臣,劝天子不要再轻视安禄山。”

他或许是在乎自己受到冤屈,可他更在乎潼关能不能守住,战场有没有转机,长安是否不会陷落。

他值得尊敬。

长孙无忌微微行了一礼,以示对其送行。

武德年间。

该说有其子必有其父,李渊;眼泪决堤那般哗然落下,哽咽道:“引王师之旗鼓……他希望自己死后,魂魄能随着风回归战场,击响战鼓,再次指引着将士荡平贼寇啊……”

忠臣不遇明主,最是令人惋惜。

“他如果生在武德年间,朕必好好对他!”

天策上将李世民正在拭泪,听到这话,扭过头去看了一眼亲爹。

——你说;好好对他,是指像我一样被卸磨杀驴,有事二郎我;好儿子快上战场,无事秦王歇息,战事让你哥哥弟弟收尾去拿军功,这种好好对待……吗?

【待到高仙芝被拿,得知自己罪状是减截兵粮及赐物时,对着士兵高声悲呼:“尔等皆是军中人,吾是否行过此事,尔等最知。”】

【“若吾做过,尔等便言‘实’,若吾不曾做过,尔等便言‘枉’。”】

【士兵皆呼——】

【“枉!”】

此时,群情激奋,最易煽动,高仙芝又在军中素有声望,倘若其以情煽之,便能致使兵变,安禄山;军队就在潼关外,直接把潼关一开,双方一个合兵,就能把那个冤死他和他友人;昏君拉下龙椅。

然而,高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