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因为大明发展被无意伤及的高丽(3 / 4)

,更加了解地方的需求,为朱棣即将卷起来的行动提供后勤。

关于阉工使用方案的讨论,朱高炽决定认真听取辽东当地社会贤达的想法。

与别的地方不同,辽东的工业主要是大明工局为主,民间商行的资本很少,所以新的一批来拜见太子殿下的人,主要是大明工局在辽东各方面的负责人。

朱高炽先是去了北镇。

北镇是辽东军队的主力所在,稳定辽东的局势,然后去了辽阳。

历史上,明初时期,移民主要在广宁,随着人口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北镇是重要的地区,逐渐扩张到了辽阳,成为了

也正因为沈阳的底子,所以后金才有了把沈阳当做自己国都的选择。

如今不同,辽东的发展早已超过了历史上辽东的巅峰,可辽东人口毕竟才两百万,所以辽阳城只有了些生机,更北边的沈阳,目前只有卫所的存在。

进入了地方的卫所,卫所的军户们早就清扫了自己的房子,朱高炽和文武官员,以及地方贤达,走入了军户的家中。

军户家里的院子里,不光有煤块,也有许多的木材。

北平城周边的大树,百姓们不允许砍伐,这个禁令,明中期就有了,可是百姓们的日常离不开柴火,所以禁令阻止不了百姓,导致北平周边树木被砍伐一空。

辽东不同,辽东开发的晚,有大量的树木存在,百姓们使把子力气,就能得到免费的柴火,所以辽东的军户们,主要的日常仍然以木柴为主。

木柴被砍伐成块,勤劳的军户们,把柴火码放的齐整,给人一种赏心悦目。

朱高炽坐在军户家里的炕上。

北平的百姓们家里主要使用地砖铺设的坑道,辽东这边主要是烧炕,同样让屋子里暖和,也让晚上睡觉的时候,保持了温暖,不怕寒冷。

军户们送上来本地的特产,松子之类的,用干净的盘子装着,放在炕桌上。

朱高炽盘着腿,与军户们拉家常,犹如普通的闲聊,这么温和的太子殿下,让军户们很开心,有胆子大的,甚至与太子殿下聊起了打仗的事情。

“打仗好啊,打仗才能升官,才能光宗耀祖。”

“我们当兵的,不打仗作甚呢。”

“朝廷要打谁,我们就打谁,还有不开眼的人,说明咱们仗打得少了,把那些不服的人都杀了,看还有谁不服咱们。”

军户们笑嘻嘻的说着让人不寒而栗的话语,官员们也露着微笑。

朱高炽露出满意的神色。

对也好,错也好,唯独胜利不可丢。

只有胜利了,哪怕事后发现自己打错了,可以怜悯的流下眼泪,向被自己打死的人忏悔,也不能把仗打输了,呆在废墟中再来反思。

说这些军户野蛮也好,说他们残忍也好,说他们不读书也好,说他们不懂文明也好,只要获得胜利,事后任何指责都可以被虚心接受。

正如后世的袋鼠国,他们可以向灭绝的土著忏悔,但绝对不会后悔。

辽东与国内不同。

京城有太多的学者了,他们开始反思。

十八世纪末期,西方日益增长的工业化已经给欧洲传统社会带来了巨变。与此同时,一些思想家,诸如亚当斯密,试图用经济术语解释社会的飞速变迁;另一些人,如让雅克卢梭,则从政治哲学入手,思想上在总结社会的现象,学术上和科技上也在总结。

朱高炽很喜欢辽东的环境和社会风气。

朱高炽一直很担忧。

大明光复华夏山河已经五十年了,朱元璋的统一和恢复,以及二十多年来的工业化,建立在中华文明的遗产上,以及当下的天下局势,大明发展的太快了。

不怕野蛮的体魄,就怕文明的体魄。

任何事过犹不及,如果太文明了,让朱高炽会很忧虑。

新生代们从睁开眼就活在安稳的大明,富强的大明,新生代们成长了起来,他们甚至对战争开始反思,朱高炽忍不住思考,需求实在是人难以对抗的东西。

他们衣食无忧,厌烦学校的约束,厌烦社会对他们的期许,这个比例虽然还很少,可是当反思者越来越多,开始思考凭什么是自己打仗牺牲的时候,那么大明的上限就出现了。

谁都不想牺牲,谁都想奢靡。

美国开始强调家庭,让人们爱家庭爱子女,试图让人们懂得贡献的道理,可惜他们做的太晚,最后只能大量吸收外国士兵和黑人士兵。

十年,又或者二十年,朱高炽有些忧虑,京城的子弟们无法承担大明的未来,这样的群体会越来越多,所以朱高炽离开了朝廷。

有些事,还是需要朱棣的,这些传统的人,幸运的是,朱棣是个愿意吃苦的人,愿意卷起来的人,而不是呆在京城享受富贵的性格。

永乐十二年。

太子殿下开始巡视全国地方,皇帝拿回治理权,只三个月的时间,官员们突然发现,朝廷的风向变了,不在大谈特谈发展、经济等词汇,而是谈起了天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西部七省有哪个部落违抗大明律法,野蛮劫掠周边部落。

暹罗吞并素可泰这个老黄历又被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