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子不语怪力乱神,会遭来天罚的(3 / 4)

总量能撑爆历史上的英法德西葡荷等国。

杨荣再汇报了卫所和军队的新改革。

“社会上以大明工局普通为例,一般月工钱为一元八角钱,当下大明士兵的正常军饷为两元五角,大明现有军户四百余万户。”

四百余万户的军户,背后是两千八百多万的人口,以及四亿亩的卫所田,能征召入营的青壮为两百余万,但是这样会破坏卫所的生态。

而且大明当下的移民,以军户为主。

无论是在西部七省,还是在海外飞地,大明会寻找最富裕的土地,分配给愿意留在当地的军人们,通过他们的驻扎,形成新的军户。

加上军户的各项优待和扶持,以及普通士兵远高于社会平均收入的军饷,民间有非常高的成为军户的意愿。

世袭的军户,随着人口的繁衍,也不利于长期的规划。

杨荣解释了一番后,说道:“军户军籍将由嫡长子继承,分家后的子弟转为民户,又或者加入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调派,前往新的土地上扎根,成为新的军户,还有一部分就是加入军队,从军队退伍后,可以获得军户的身份。”

“如何保障嫡长子符合要求呢?”朱高炽问道。

“考核。”

杨荣说道,“嫡长子继承军户时,需要在都司衙门统一考核,成绩合格的才能继承,成绩不合格的重考,或者由别的孩子参加考核,代替嫡长子继承军户。”

军户的考核,当然与学校的考核不一样,只要能骑马,骑术不算差,或者能参加操演,并且不出大错等等,要求不算严格。

简而言之,只要不是不学无术的混子,就能顺利继承父辈传下来的军籍。

朱高炽满意的点头。

从他在北平推动工业化以来,加强军户的地位和待遇一直没有变过,从全社会鄙视军户,到全社会羡慕军户,到如今以军户的利益,诱惑人们迁移到新土地上,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包括县学府学,每年都有毕业生选择加入军户。

农业稳定,工业不稳定。

农场主比普通工人更有诱惑。

军户就是农场主。

这样的制度,朱高炽认为可以保持三十年不出问题,至于三十年后,大明发展到什么样的地步,面对的是新的问题,就不是朱高炽能解决的了。

毕竟那时候自己还在不在都两说。

北方平原多,农机使用条件宽裕,南方不一样,所以军户的比例不如北方。

——

大明的军户卫所制度新的改革,以及大扩军大编练的时候,京城传来了轰动的消息,离开大明将近十年的曹端回国了。

很多人不知道曹端是谁,但是报纸上连日来都在报道此人。

许多人还就得曹端。

例如曹端的好友姜宾知。

大明的报纸,有的地方是周刊,高丽那边也会有大明的报纸,不过是已经落后的报纸,并不是新日期的,曹端是原路返回的。

他回到了西部七省,又从西部七省进入亦力把里行省,西域行省,在嘉峪关的时候,当地的乡绅们欢迎了曹端。

曹端乘坐火车回到了北平。

北平的国子监,举办了热烈的欢迎仪式,在仪式上,曹端讲述了他的游历经过,差点被吃人的部落抓住吃了,去过君士坦丁堡,见到过这座宏伟的城池。

与西方的传教士们所接触,因为神秘东方的原因,成为各个王国的座上宾,走访了许多的国家,见到了各色各样的社会。

靠着聪明的头脑和天赋,曹端学会了多国语言,能简单的交流,与当地的学者们进行过许多的交流。

“大明是最伟大的。”

“因为大明是帝国。”

曹端坚定的说道。

氏族-部落-王国-帝国,曹端给予了明确的划分。

真主和天主,让各个部落成为了王国,唯独道学让中国成为帝国,西方没有帝国,可能有,但是只在地方的神话故事。

曹端并不相信这些故事,他只相信类似中国的代代文字记载和出土实物,因此总结了东西方的文化和知识,以大明的成果为主,再一次推新出了新学。

这个新学和以前的新学有很多的相似。

其实也就是总结。

“以往的学问,是多种多样,经验的积累,不成体系,所以看上去杂乱无章,互相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其实学问也是有因果的。”

“每个学问都应该能互相证明,例如《九章算术》。”

曹端向每个学者说道。

以前的曹端就是北平国子监最出名的学生,并且是读书社的创办人之一,现在的曹端成为了中心,每个人都来和他进行交流。

“一切的学问,例如勾三股四弦五的勾股定理,那么相关的数学问题,都由此定义,或者和简单得无法证明的设立,又或者间接地公理等等演绎而出。”

“这就是因果,要么证明它,要么推翻它,得出新的定义,在新的定义上,繁生更多的定义,以此为循环,完整统一的证明。”

曹端的学说,仿佛推开了一条新大门。

北平的学者们犹如看到了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