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李景隆对建文帝而言是个黑洞, 但是对燕王而言就是童话里的那个天使。
且说燕王接到胡善围的情报, 说李景隆要来接替耿炳文, 立马撤军,回到北平修整,次子朱高煦在京城当了近十年的人质,虽有舅舅们庇护,但他天性狂放不羁, 英勇好斗,着实觉得憋屈,好容易借着亲爹诈病逃回北平,立刻拿着武器和亲爹一起冲锋陷阵,狠狠的出一口鸟气。
正打在兴头上呢,燕王就要撤退,朱高煦少年意气, 实在舍不得走, 说道:“父王, 您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带兵攻城,一定要夺下真定, 生擒耿炳文。”
燕王最喜欢这个最像他的二儿子,虽说多年不见, 但父子两个一起出征, 战争中最能产生生死相依的感情, 消除了隔阂, 父子情越发浓厚,燕王对朱高煦很有耐心,解释道:
“兵法有五败,景隆皆蹈之。为将政令不脩,纪律不整,上下异心,死生离志,一也;今北地早寒,南卒裘褐不足,披冒霜雪,手足皲瘃,甚者堕指,又士无赢粮,马无宿槁,二也;不量险易,深入趋利,三也;贪而不治,智信不足,气盈而愎,仁勇俱无,威令不行,三军易挠,四也;部曲喧哗,金鼓无节,好谀喜佞,专任小人,五也。九江五败悉备,保无能为。然吾在此,必不敢至,今须往援永平,彼知我出,必来攻城,回师击之,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
意思是说,兵法有五败,只要有一败,就会导致战败,而李景隆这个天才把五败全部占全了。
首先是北伐军乌合之众,有组织无纪律,李景隆没有打过打仗,根本无法指挥几十万军队;其次是马上到十月了,十月南方还算暖和,但是北方会结霜下雪,这些军队来自南方,无法适应北方气候,粮草又不够,估摸不是冻死就是饿死;第三是李景隆是个脑残;第四是军纪散乱,像李景隆这种谄媚小人者得势,有能力的被排挤;第五是现在耿炳文守城,他守城从来没有败绩,咱们不要硬啃,小心磕坏了牙齿。如今辽东军进攻永平,一旦永平败了,北平必然腹背受敌,我们现在更需要去支援永平。
简单说,就是李景隆这个人是全方位无死角三百六十度的纯沙雕,与其说他是来打仗的,不如说是来送人头的,不足为虑,我军现在要做的去支援军事重地永平。
朱高煦一听,觉得父王说的有道理,但是他毕竟年轻,关注点和父亲不一样,说道:“不打耿炳文也行,这个老头在京城对我们这些质子还不错。李景隆太可恶了,罗织谋反罪名,把五王叔和大堂弟废为庶人,囚禁在凤阳,他来的正好,我要狠狠把他揍一顿。”
看着“恩怨分明”的二儿子,燕王觉得儿子还是太年轻太简单了,不过儿子一直念着只会写医书的倒霉弟弟,燕王有觉得很是欣慰。母妃死的早,他只有周王一个亲弟弟,长兄如父,兄弟感情深厚,如今弟弟因他被囚禁,燕王也十分忧心。
不过忧心无用,唯一能够救弟弟、给他恢复名誉和爵位的道路就是造反成功,他登基皇帝,否则兄弟两个都要死。
燕王看着凤阳的方向,深深一叹,拍了拍二儿子的肩膀,“好好打仗,早日把你五王叔救出来。”
当晚,燕军连夜撤离。
三天后,李景隆拿着圣旨来接替耿炳文,果然如燕王所料,李隆基靠着削藩小能手成功上位,赢得建文帝青睐,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身边大多是谄媚之人,骑马不行,拍马屁的功夫一流,其中就有纪纲安插的锦衣卫暗探。
其实李景隆首次委以重任,这是个建功立业的绝佳机会,用实力来证明他绝对不是个纸上谈兵之辈,但是他毕竟第一次打大仗。燕王善战,常年累月在山海关以北和北元军队作战,以攻为守,经验丰富。
就连耿炳文这种洪武朝的老将军带着三倍的军队都败退真定,被打到只有防守的份,我能怎么办?
而且,论辈分,燕王还是他亲舅舅,面对这样强大的对手,李景隆心想:万一有去无回怎么办?老实说我有一点紧张啊啊!
身边幕僚见东翁神色不自在,连忙上去拍马屁,说道:
“大元帅!燕军听闻大元帅要来,立刻撤军,大元帅简直如中山王徐达在世,不战而屈人之兵啊,大元帅名震四方,燕军闻风丧胆,只能逃命,您看,您一过来,燕军就逃跑了。”
李景隆大喜,“此话当真?”
幕僚递上军报:“探子刚刚打听到的,请元帅过目。”
军报只是说燕军撤退,但是在幕僚先入为主的引导下,李景隆也以为是自己的威名吓跑了燕军。
原来燕军也不过如此嘛。
于是,方才还忐忑不安担心有去无回的李景隆犹如打了一剂鸡血,立刻兴奋起来,并没有留意幕僚嘴角的一抹冷笑。
由于耿炳文三十万大军死的死,投降的投降,只剩下十万北伐军困守真定,建文帝派了表哥李景隆接任,还补充了四十万军队,一共凑了五十万军队,要李景隆务必要凯旋归来。
三十万对阵十万不行,五十万总该够了吧!五个人打一个啊。
所以,盲目自信的李景隆到了真定城,对一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