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替身成正主16(1 / 2)

安西当然知道,自己在京城有多招人恨,那些钱虽然是他自己挣的,但被这么多人,用火辣辣的眼神盯着,也拿的烫手。

别看他是备受宠爱的皇子,但也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啊。

不说别的,那些皇子们,他就不能直接对上,都是他的兄弟,过来打个秋风,他难道还能不给了?

今天大哥过来借个五万六万的,明天二哥想买个园子,让七弟帮忙周转一下,后天三哥四哥也上门了。

哦,他们当然不是来借钱的,就是取取经,学习学习,好让自己的门人也多赚点。

这样的麻烦数不胜数,何况在京城,赵檀不仅有兄弟,还有叔叔伯伯,叔爷伯爷,有嫁出去的姐姐妹妹,姑姑姑婆。

完了外家还有亲戚,柳衡虽然能节制柳家嫡系,柳家也是传承了很久的大家族,穷亲戚也不少。

有的是真困难,为了老人看病,为了小孩念书,这些都是正当的。也有些没脸没皮的,拦着厉云芊的轿子,当街就跪下来哭求。

这样的你能不给吗?多多少少都要拿出一些,是个意思。

安西不是在乎那些钱,就是嫌麻烦,有一阵子,安王府的拜帖都需要拿一个库房来存放了。

为了还自己一个清静,安西直接找上了兴德帝,“父皇,儿臣和王妃最近也挣了不少,儿臣二人一辈子也用不了这么些,再说我还是一个亲王,本身不缺钱,也不会缺了孩子的嚼用。银子多了放着也是放着,就想着拿出来做一点好事。”

说着,安西让人递上自己写好的折子,“这是儿臣与王妃商量好的,在各地建一个孤儿院,专门收容那些无处可去的孤儿,并让人交他们一些谋生的技能,等长大了,也有个安身立命的本事。那些人也是大楚的百姓,是父皇的子民,如果能生活无忧,也是父皇的恩德。”

兴德帝拿着折子,看了半响,沉吟不已。

安西明白他在忌讳什么,装作完全不知道的样子,接着往下说,“关于课程,那些孤儿也不可能真的学四书五经当个文化人,还是让他们学一些匠人的手艺,比如木匠泥瓦匠就不错,哦,对了,也可以学医,多一点大夫,对百姓们也是好事。至于女孩,可以学一下刺绣厨艺之类的。另外,再给他们安排一门爱国教育的课程。”

“爱国教育?”兴德帝品位着这句话,眼中是明明灭灭的光。

安西似乎什么也没觉察,天真的说,“是的,教导他们忠君爱国,这些人都是孤儿,不像别人,有父母教导他们忠孝的道理,因此就只能我们找人来教了。”

这就是笑话了,在古代,有几个做家长的,会教导这个,会教的人,都是有文化有见识的。

而往往这些人,都是上层人。然而他们教的最多的,不是忠君,而是忠于家族,为了家族的利益而活。

古代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孝顺?

是因为他们知道,当父母的一定会让儿女孝顺,而君王,想要让人听话,就要把孝顺父母和忠于君王划上等号。

这是一体的。

让人形成了思维惯性之后,父母教导孩子,让他们孝顺的同时,也会提上忠君的概念,提的多了,就刻进了骨子里。

所以,以孝治国强调的是孝,其实也就是想让人忠君而已。

而现在,安西告诉兴德帝,那些孤儿没有家人,没有长辈,更加没有所谓的宗族。皇帝可以让人给他们灌输忠君的思想。

只有忠君,没有其他的辖制,就不容兴德帝不心动了。

他这些年最怕的是什么?是底下的皇子们觊觎他的皇位,是那些有着种种利益纠葛的大臣们,对他失去了忠心。

如果能培养一批孤儿,一批只会忠君的人成为文臣武将,那他还怕什么?

“这些花费的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你可想好了?”兴德帝眼神闪烁,试探的道。

安西笑笑,仿佛不明白皇帝的潜在含义,“父皇多虑了,那些孩子能花多少钱,只是费一些粮油米面和布匹,另外再找一些人照顾他们,这个可以收一些孤寡老人,让他们帮着照看,最费钱的也不过是提供一个庄子,然后找一些有手艺的人教导,不费什么事。”

兴德帝摇头,这可不符合他的期待,“你不能这么想,这些孩子虽然是孤儿,但也是大楚的百姓,如果有天资聪颖的,也该让他们有念书机会的。”

安西一愣,“那这操作起来就比较困难了,不说读书的花费,就是那些教导的夫子,我也轻易找不出那许多来。”

假装思考了一下,他又开口道,“而且条件如果太好的话,很容易让外人嫉妒,难保他们不会为了沾便宜,而把自家的孩子扔过来。”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古代不限制生产,很多家庭都会生很多胎,之所以人口没有想象中的多,是因为小孩夭折率高,也因为家里的条件不允许,养不起那许多。

如果百姓们知道有那样一个去处,不仅让孩子们吃饱穿暖,还免费教读书,那肯定有不少的人干出偷偷扔孩子的举动。

不说别的,就说那些女孩,古代因为女婴的性别问题,溺死扔掉了多少,你想都不敢想。

是所有人都狠心如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