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民国寻亲9(1 / 2)

眨眼就是十号,安西带着两个小孩去周家的时候,路上遇到了一个卖报的孩子。

“有《大公报》吗?给我来一份。”安西问道。

“有有有,《大公报》一份,三分钱。”报童听到问话,立刻抽出一份报纸,双手举起递给安西,“先生给您。”

安西接过,看了一眼报童脚上露出几个脚趾的鞋子,递了一毛钱过去,没多说什么,就让生子拉着自己离开。

在黄包车上,安西翻了一下报纸,在第三页左下角的位置,有一个字体稍微偏小,但内容简洁明了的板块,那就是寻人启事。

启事的内容按照安西写的来,被寻找人的情况,已知线索,寻找人等等。

在这样的小角落里,很容易被忽视,但也没办法,像寻人启事这种明显看不到收益的情况,报社愿意登,就已经是人道主义了。

总不能让人家大好的文章不登,一个寻人启事放中间吧?

卷起报纸,安西在两个小家伙头上敲了敲,“希望你们足够幸运吧。”

等到了周家,周老看安西拿着一份报纸,问了声,“登了?”

安西点头。

周老安慰道,“你也别太着急,寻人需要时间。”

这个安西当然知道,笑笑不在意,把两个孩子交给韩老夫人,就和周老一起离开了。

到达学校之后,他们梳理了一遍之前几天弄出来的计划,并正式展开工作。

首先要做的是,对于目前周老讲解的课程,做一个教案梳理,这是最急迫的。

周老每天都要上课,原本一学期的课程,在开学之初就已经制定好了,只是现在周老对要讲解的内容有点不满,觉得不够深刻,部分地方还产生了认知偏差。

虽然这是因为之前研究的角度不同,对同一事物做出的不同判断,但当周老认为现在的想法更合理后,之前的理解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因而周老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那就是临时变革教学计划,把现在他和安西研究的内容加上去,研究到哪里,就讲解到哪里。

研究需要时间,上课也每天不能断,而教学计划改变,不仅要提前做教案,还要给学生准备新的学习资料,这就非常麻烦了。

周老一个人肯定无法胜任这么多工作的,为此,他邀请安西成为他的助教。

作为北平大学最知名的教授,以及创始人之一,校长和一干教授都相信周老的能力和眼光,他觉得安西有真才实学,那他就一定有。

虽然安西的学历普通,甚至还没有上过大学,但不拘一格降人才嘛,不能说民间的高手就教不出好学生。

没错,他们都认为安西是有老师的,不然凭他年纪轻轻,又没有出过国,哪里会懂多国语言?

就凭着他几国语言自由切换,已经妥妥能成为北平大学的老师了,更何况他还非常了解各国的文化历史,以及经济政治状况。

这是多么不可多得的人才啊!

安西想了想,没有拒绝周老和校长的提议。

他现在还没有想好未来要做什么,暂时也只有送两孩子回家一个目标,那不如就先应下这份工作。

虽然在卖掉那些手表香水之后,他短时间内不会缺钱,可他也不能什么都不干。

加入一份工作,也能更有利于他融入这个社会,了解这个时代人的思想。

就这样,安西成为了北平大学一名助教。

名义上是助教,其实他不怎么需要帮周老上课。周老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但凡他身子无碍,都坚持自己上。

所以安西做的最多的还是和周老一起做研究,帮他延写教案,写学生学习资料,以及......写发给报社的文章。

没错,是文章。

周老和《大公报》有协定,每半月在报纸上发布一篇文章,内容都是关于中西方差异的。

报社作为百姓了解时事的窗口,也是许多人探查西方重要消息的一个关键出口。

《大公报》自建立以来,已经有五年,其内容有一半都是关于国外的消息。

两年前,李文谨就职《大公报》主编后,对周老再三劝说,由他撰写关于中西方差异的文章,发布到报纸上,引导百姓正确认识西方,也认识华夏。

周老一开始是不答应的,但耐不住学生的劝说,就尝试着写了一篇。

没想到,文章一发出就大受好评,读者们纷纷写信过来,表示这篇文章让他们受益匪浅,强烈要求报社专门开辟一个版块,就写中西方差异。

周老知道后,认为这也是一个途径,让更多人认识到中西方的差距在哪,如果能因此启发一些人,也是一件好事,就一直坚持了下来。

两年来,周老一个月两篇,可谓是呕心沥血,关于中西方的内容,方方面面都写到了。

正在他纠结思考还要怎么写的时候,安西给了他全新的思路,全新的视角,以及全新的思考方向。

见识过安西的文字功底之后,他就决定把这一重要任务交给安西。

安西无语,这是又做回老本行了?

只是之前写的一直是,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文章,到真是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