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他们和京都那边偶有信件来往,或者互相寄上一些东西聊表心意,也许是因为距离产生美的关系,双方相处的挺好。
在卫斯年的升迁令下来之前,县里终于实施了房屋商铺可买卖的政策条例,为正在复苏腾飞的市场经济再加上一把**。
经过这一年多来的沉淀,人民群众手里多多少少都有些钱了,对此的反响格外热烈。
毕竟早些年单位分房基本都大不到哪儿去,如果家里孩子多的话,那现下真是挤的不行,如果分不到单位的房子,凑钱买上一间住住也行啊。
钱宝芳终于终于等到这一刻,趁着别人还在观望试探的时候,一马当先地响应号召,当即将自己租的四间铺子拿下,另外还把早就看中的一所小院子收入囊中,足足花去手中积蓄的三分之一,却丝毫不后悔。
反正相比起后世的房价来说,这时候的房子就是白菜价,买了就是赚的。
其中四间店铺归在钱宝芳名下,毕竟她要开服装店,少一笔租金就相当于降低了成本,而小院子则记在钱爸钱妈名下了,让二老可以名正言顺地待在县城开店做小生意。
当然,一家子的户口是没迁的,留在村里还能分到地和其他福利,等需要的时候再迁不迟。
忙忙碌碌又是小半年,待到钱宝芳料理完原本惦记的一些事情,卫斯年的升迁调令下来了,他们即将前往省城。
这是一件大好事,钱爸钱妈他们为此高兴的不行,整个年都容光焕发欢欢乐乐的。
但是年后开春准备离开时,二老却不同意一块过去。
按照夫妻两人的意思,他们就在县城待着就好,一个是开着店铺走不开,好不容易开起来了,要放弃也舍不得,另一个是待在这边距离家比较近,方便照顾村里的田地和屋子。
但若是跟着去省城的话,那估计就有些不自在了,何苦来哉。
老一辈总是安土重迁,难离故土。
钱宝芳理解这一点,确认父母真没有一块过去的打算后也没再勉强,托人给二老抱了两只猫狗养在身边,狗子看家,橘猫陪爸妈,以免她不在的时候,两人感到孤单。
实际上,有店铺需要忙着,钱爸钱妈表示孤单是不可能孤单的。
只要闺女记得偶尔回来看看他们两个老家伙,别管是去省城还是京都,一切都好说。
二老的决定,卫斯年当然也不会反对,不过他另外拜托了人暗中照顾着,不会出什么问题。
钱宝芳也托了正在开服装商场的王中华,请他帮忙看顾一下,安排好方方面面才放心离开。
卫斯年那边的升迁手续早就走完了,省城那里也去过几趟跑好了关系,等他们到地方后跟着安排走就成了。
只不过因为钱宝芳放不下钱爸钱妈,而且四家服装店也要做好安排,方才推迟了一段时间。
现在事情都办妥当了,两人稍后收拾一番,在阳春时节踏上了开往省城的公车。
省城距离县城有点远,钱宝芳在车上挨着卫斯年睡了一觉才到地方,路上的风景一点没看着,估计在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好看的。
下车后,竟然有人过来接,瞧着卫斯年不意外的样子,应该是提前就做下的安排。
钱宝芳所料不错,卫斯年之前过来那几趟不是白做工,一些准备是肯定要有的。
两人随后被接待的人先送去了招待所住着,放下行李紧接着又去看了看省政府分给他们的福利房子。
房子仍旧是在筒子楼上,一室一厅一卫的格局,有小阳台,但是没有厨房,门口楼道上就是让做饭的位置,和在县城时差不多。
这年头单位房都这样,也没什么可挑剔的。
毕竟有的住就不错了,真不满意的话以后,可以自行买那些商品房。
房子分到手了,之所以现在没立即住进来,是因为里面只是被卫斯年简单布置了一下,具体的装饰和生活用品什么的肯定还需要钱宝芳自己来,所以他们就先在招待所住两天了,等把屋子倒腾好了再搬进去。
反正住招待所的费用是可以报销的,还有人帮忙打扫卫生,除了有点不太方便外也没啥。
不过即便招待所再好,也没自己的小家好,所以钱宝芳在看过分的房子后立马行动了起来,拉上卫斯年东跑西跑了两三天,买了不少东西运过去,最后将房子装扮出一个家的样子。
然后,小夫妻俩就搬进去了。网,网,大家记得收藏或牢记, .报错章.求书找书.和书友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