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第七十二章(2 / 4)

息的。

没有争吵,不再计算过往得失。正因如此,也绝无回头的可能。

接下来的几个月不会有空闲让他伤感。

且不谈皇家理学院开学,更是要清理重整手下的产业,进行一批大换血。

上个月仅仅针对郭络罗氏做出反应,是警告了所有手下不能再听从八福晋的指令,如今意识到了要与胤禩切割开来。

整个过程肯定不会轻松,但下定决心去做的话也不必怕艰难。

早些年,康熙没给半点支持而且还打压他经商,也不是照样让他顶着压力做出来了。

如今情况再糟糕也好过当初。

况且有心研究统一铸币的课题,不妨也趁此机会把地方上不够一条心的管事与合作商给踢走。

人得忙一些。

忙起来,没功夫悼念或是早就变质消失的兄弟情。

**

**

九月二十五,皇家理学院正式开始授课。

这要说一说,康熙最终没有采取一言堂的方式决定学员名单。

九月初,他先放出了课程表。

每月上课二十四天,每次两个半时辰,而中场休息一炷香时间。第一学期为时两个半月,到春节前夕结课。

之所以先明确课程所需时间,因为采取了自愿报名式决定首批学员名单。

简单说来,生源分为两部分。

一批是被要求参加摸底考的宗亲勋贵子弟。

除了皇上特批奖励雍郡王成绩优异不必上课,也给其余人一次是否主动进修的选择权。

递折子向皇上写明白为什么不来。

因为公务繁忙、对数理格物着实没有任何兴趣等等,各种理由只要你敢写就行。

选择机会仅此一次。

现在不敢向皇上讲实话,课程中发生早退、迟到、不认真完成功课等错误,是一定会被严厉惩罚的。

这批学生之外,还有面向民间的招生。

五月中旬摸底考结束后,朝廷就放出消息。

对数理有偏好的读书人,通过州县推举作保上京,只要能通过八月下旬的测试就能一起入学。

每个州县的名额有限制,因为地理交通的限制也会有人来不及赶到京城,只能等以后再有机会。

九月初,学生名单最终出炉。

参加过摸底考的学生,只有两个人没来。老大与太子都说手上政务多,无法保证按时按点上课。其余人也许有逃课的心,但没那个胆量直接告诉皇上。

康熙对胤禔、胤礽的申请不置一词地批准了。

另一方面,民间的考生却比他预想得要多。哪怕早就预测到会有人愿意来报考理学院,因为这是一条与京城权贵结交的道路,但意外地发现通过考试的人数挺多的。

俗话说得对,高手在民间。

而通过检测的五十三位读书人都有一个特点,在以往科举中表现平平,八股文写得不怎么好。

或许,这就是术业有专攻。

康熙特意安排了一场加试,由他临场出题并且当场进行阅卷。

经过加试,高分考生全数通过,说明此前他们的分数真实,不存在替考现象。

虽然学生总数超出预计,但加三十多张座椅毫无困难。

至于教材方面,由「五三山人」编写。

康熙检校后,发现这套书没法在半个月内批量刊印。

因为活字印刷需要先有对应「字」的模板,而老四上呈的教材内容与以往的文言文全然不同,只能命人先进行手工抄书。

老四在教材中,摒弃了千年以来传统数理书的大段文字描述,引入了简洁易懂的符号与数字。

比如《数书九章》中的解答方式,“以少广求之。以小斜幂并大斜幂,减中斜幂,余半之,自乘于上;以小斜幂乘大斜幂,减上,余四约之,为实;一为从隅;开平方,得积。”

这一类的文字叙述解题,都可以用符号、字母、公式简化代替。

符号与公式参考西洋书籍,但也有自我的创新。

因为一些符号在西洋书籍中被广泛使用,但也有一些未曾在西洋达成共识。例如乘号的表达,德意志的莱布尼茨认为用「·」,而英吉利的奥屈特认为用「x」。

这些不确定的部分交由康熙做最终定夺。

皇上想要把所有符号都换成他喜欢的也行。

雍郡王仅仅提出一个核心思想,编写教材是为让更多人读懂数理,所以便于理解最为重要。

康熙想搞创造,彰显大清在数理符号上的发明,那也得遵守基本法,所创符号要形象易懂且便于区分,比如不能乘号与加号傻傻分不清楚。

一目了然不只是符号,还有对计数的表达。

以文字计数笔画多,不如运用阿拉伯数字。

早在几百年前,宋朝就有阿拉伯数字的书籍传入,但始终不曾普及。哪怕是明末翻译西洋书籍,也将阿拉伯数字以汉字文字去表达。

111与一百一拾一,一目了然哪个更清晰易读,却是涉及到了书写规则。

西洋书籍的文字与数字都横着排版,大清袭历代的书籍方式竖着写。竖写时的阿拉伯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