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第一百三十三章(2 / 3)

作为补充粮食后,是不同以往地挺过了粮食急剧短缺,也就没有受灾流民出现。

不限于本土种植新作物,还开始从东南亚暹罗等国进口粮食。

贸易有来有往,似玻璃、钟表等物品在南洋颇受欢迎。

大清水师为了维护此商贸航路的安全,给往来商船保驾护航。

新造的战舰师出有名,可以深入印度洋驱逐海盗船,变相获得了一次次的练兵机会。

从粮食到商贸,从民间到官方,大清终是从下至上迈开了探索海洋的脚步。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让百姓都吃到口粮,还远远不够。从有东西吃,到吃饱,到吃好,需要持之以恒的研究。

如今,火种播撒了下去。

世人记住了茉雅琪这个名字,提起她不是说皇上的女儿,而是先承认了她农学家的身份。

不仅因地制宜制定计划引导百姓种植收获了产作物,而且也在为民谋利地不断改进农具。

其中,也有其母宋氏的一臂之力。汇编历代农书,给改良农具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芒种客,是宋氏的笔名。其所著的《从汉至清农具图鉴》、《历代农书考证》、《农书中的地理环境演变》等等都又被新建立大清皇家学院收录。

提到出书,皇后乌拉那拉氏的《佛学论著》,与齐妃李氏在英文翻译字典后又搞出了《沙俄语初探》,同样都被收录于皇家学院图书馆。

图书馆内不只专业书籍,也有一些趣味书籍。

比如三昷先生的《神探牛顿》、《海盗奇闻》、《欧罗巴怪游录·上》。

以《欧罗巴怪游录·上》最为销量火爆,其内容在大清人看来足够猎奇。比如伦敦精神病院是著名旅游景点,比如大庭广众购买安全套等等。

正因这本书的内容对大清来说离经叛道,温宪没有公布真名。

她倒是不怕被议论纷纷,而是在耐心等待。

等十多年后,人人都认可且推崇三昷先生是先驱者探索之后,再冷不丁揭露身份惊艳(吓)世人,女子也能闯荡在开拓不同文化的前线。

温宪不只出书,她也受邀成为讲解西洋习俗的夫子,将会任教于大清皇家学院。

大清皇家学院,由康熙四十四年建立的理学院扩建而成。新增农学部,并且单独成立了医学部。

雍正三年初夏竣工,位于在京城西北侧,距离康熙居住的畅春园较近。

于明年二月正式启用,由太上皇康熙担任第一任校长,而今年秋冬面向全国的学院招生正在火热进行中。

医学部还有一个分部,在北郊庄子附近的牛痘研究所。

此处更名为生命探究所,早就不再局限于研究天花。多年前乱葬岗鬼火事件后,它就成了解剖学研究基地。

这一研究基地距离雍正帝的北郊庄子很近。

尽管老四登基后修建了更适合办公的听风园,但是仍旧会三不五时来到北郊庄子。瞧一瞧从福建移栽的荔枝树,欣赏试验田里的风吹麦浪风光。

*

*

又是腊月,又是一年春节。

胤禛在腊月初六离开了北郊庄子,结束了短暂的两天假期,回到了永寿宫内。过了腊八就是年,如今身为臻贵妃,他总要在逢年过节忙碌时协理宫务。

康熙离开近三年后回京,十四凯旋归来,这次的年节势必比以往要隆重些。

更要好好庆祝一番,迎接从沙俄考察归来的弘昐夫妇。

他们带回了详尽的沙俄近况一线资料,是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做足了前期准备。

胤禛清点着除夕宴的人员名单,今年会有一些新面孔。

比如弘晖家的三岁龙凤胎,比如茉雅琪从南边带回来的准新郎戚一陆。

想到这个准女婿就不免牙疼。

没想到老鬼随口一扯的微服出行爱情故事,居然最后落在了茉雅琪身上,而且是在有康熙同行把关的情况下。

戚一陆书香门第出身,家中双亲已经去世。作为独子,二十四岁了对成亲毫无兴趣。

他在中举之后,没有继续考进士或是报考理学院,而是捐了个小官挂了名,开始游历天下。

康熙带着孙女南下考察,进入山野后聘请了戚一陆作为向导。

戚一陆与茉雅琪经过两年多的相处,从误认为喜欢上男人到揭开真相,双方在经历了一系列风风雨雨后发展出了超越朋友的情愫。

如果按照以往给公主挑选额驸的标准,戚一陆的家世绝无可能入围。

但茉雅琪不同,她要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额驸。是能陪着一起去山川郊野观察不同农作物的旅伴,是能一起探讨大自然风貌的共同语言者。

经过康熙观察,戚一陆的品性不错,要说缺点就是懒了些不求功名利禄。

茉雅琪凭借自身本领在青史留名,将来几十年也不是偏安一隅,选个特殊点额驸也没啥不行。

反正,茉雅琪都表态了。不怕将来过不下去,过不下去就和离,君既无心我便休。

瞧一瞧温宪姑姑,和离后小日子过得精彩纷呈。那么现在想成亲就成亲,何必畏首畏尾,瞻前顾后。

武拂衣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