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愈闻言立刻起身走向一旁的柜子,从里面取出文房四宝。他回到案边,调好墨水,展开草纸,准备记录梁阑玉准备上奏的重点,他好据此来书写全文。
见他已准备好,梁阑玉开口道:“其一,我朝境内有不少胡人是前朝就避战南下的,当年先帝在北府起兵,连北府军中都有数千杂胡,他们都是我齐国人,而非燕国人。如今徐州府以捉拿细作为名,针对杂胡,滥捕无辜,殊为不妥,这就是在戕害我们齐国的百姓!”
宋愈奋笔疾书将她说的话记下。之后他会对文字进行润色,并且引经据典提供例证,使她的观点看起来更有说服力。
梁阑玉接着道:“其二,徐州府不仅滥捕无辜,还充没其家产。如此,定会纵容办事的官吏借机中饱私囊、公报私仇,扩大事态。今日捕的是杂胡,明日捕的或许就是与杂胡有往来的汉人。若是纵容他们的行径,必会导致牵连甚广,人人自危!”
宋愈继续记录。
等他记完,梁阑玉又开始说第三点:“其三,打压杂胡,对我朝北伐极为不利!相反,朝廷若欲收服故土,当竭力接纳胡人,甚至主动招纳胡人,这才是长久之计!”
这第三点,是她在得知徐州的事后最为愤怒的原因,也是她必须向朝廷上书的原因——虽然她军中的确有不少羌兵,虽然她跟很多胡商有生意上的往来,但那其实都是不是重点。说难听点,哪怕这些力量她却都失去了,对她的影响也并不很大。但是,徐州对杂胡不分青红皂白的打压,会导致北伐变成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才是她最不能容忍的!!
凡看过孙子兵法的人都知道,兵法的核心,其实是“不战之法”。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为最上策!若用大白话来说,那就是战争只是政治的方法之一,而厮杀只是战争的方法之一,且两者都是应当尽量避免的方法!
这并不是怯战。梁阑玉也知道,齐国和燕国必定要兵戎相见,而她也肯定会上战场。可即便在战场上,古往今来绝大多数的战争,往往只消死伤十之一二,胜负便已区分。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的情况几乎万里无一!
也因此,在战争中最重要的,其实并不是杀死了多少名敌军,而是击垮敌人的士气与战斗意志,让他们尽快投降或是逃走。这个目的,很多时候是在战场之外达成的,只不过通过输赢这个结果在战场上展现出来了而已。
譬如曹操打赢官渡之战,他并没有在战场上杀死多少敌军,而是他在后方成功烧毁敌军粮草,令前线的敌军当场心态炸裂,就地投降了;又譬如淝水之战,前秦虽有四十万大军,可大多都是被强征而来,本就没有战斗意志。于是战场上有人在后方传谣,称前线已经溃败,便导致四十万的前秦军队当场丢盔卸甲,仓皇奔逃,使东晋轻松获得大胜。
这些载入史册的大仗无疑都是赢得极其漂亮的。但假若说,投降曹军的人因为不是“自己人”,就都会被贬为奴隶,那么就算乌巢的粮草被烧了,张郃还会投降曹操吗?假若说,东晋人要没收前秦人的所有家产,那前秦军的斗志还会丧失得那么快吗?
如果是那样,历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正因如此,梁阑玉才觉得徐州府此举是在胡闹,而且是非常因小利失大局的胡闹!他们看似暂时充盈了军费,提振了军心,可其实,他们更是在给敌军提振士气!
如今,燕帝虽是鲜卑人,但他正在极力推行汉化。他舍弃了自己的鲜卑名字,为自己起了汉名,逼迫所有鲜卑贵族使用汉字,并且大肆启用汉官、学习汉制。固然,在过去的百年里,北方胡杀汉、汉杀胡、胡杀胡、汉杀汉,斗得一塌糊涂,也的确埋下了许多矛盾。可至少现在燕国已在朝着民族大融合的目标前进了。
所谓的胡族,其实大多数也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人,他们与汉人更多的是文化上的差异,而非血脉上的差异。往后,他们或许会成为少数民族,或许会完完全全融入汉族之中。如果让北燕率先完成了彻底汉化,而南齐却还在“排胡”,那么以后燕国可以通过接纳、招降等诸多手段蚕食齐国,而齐国却必须杀死或赶跑所有的敌人才能获胜,这仗还怎么打?这仗根本没法打了!
历史上的南北朝,之所以最后是北方统一了天下,并且最终开创了盛唐,拥有前所未有的广袤疆土和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是因为北方率先完成了民族大融合!她若要以南胜北,自然也要完成这一目标!
梁阑玉说完第三点之后,宋愈依旧在纸上把她的话全写了下来。然而写完之后,他却抬头看了梁阑玉一眼。
“宋二郎,你有何想法?不妨直言。”梁阑玉之所以找宋愈来,除却宋愈文笔好能写奏折外,也因为宋愈熟读兵书,思绪敏捷。她也想听听宋愈对此事的看法,或许能给她提供更多思路。
宋愈道:“刺史所言极是。若欲北伐取胜,绝不能排胡!只要陈明利害,我想朝廷一定会尽快阻止徐州府的做法。不过……刺史建议朝廷主动纳胡,我觉得,朝廷恐怕很难采纳这条建议……”
梁阑玉不由挑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