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
高合登时惊讶地看向他:“你?你也支持南征??”
要知道眼下琅琊的叛乱已经平定得差不多了,燕国有几万大军就在黄河北岸,只要过河南下便可进军齐国。但高合却并不想发动南征——倒不是他没有一统华夏的野心。如果没有,他就没必要极力推行汉化,只是他觉得眼下南征的时机尚不成熟。
原本他是想在平定琅琊的叛乱后,顺便收拾一下国内不安分的势力。他继位时间不久,有许多老臣都不服他。而他的汉化政策也得罪了许多鲜卑以及杂胡的权贵。若不先将这些刺头们彻底降服,未来后患无穷。
宇文齐本来是极力支持他先安定内部的,可没想到他竟变了立场?
“为什么?”高合追问,“你怎么突然就……”
宇文齐道:“先前不适合南征,因为有许多人反对,将士们也尚未做好准备。可如今南人排胡,给了我们南征的理由。短短几日内,就有这么多人接连上书,看来南征已是人心所向。如此机会若是错过了,且不知何时才会再有……”
高合纠结道:“你真觉得南征是人心所向了?”
“以我所见……应该是吧。”
高合沉默了。身为君王,他能得到的信息只能从身边来,慕容山也好,高鸿也好,还有一些鲜卑贵族,那些人本就跟他不齐心,也是他有心要削权的目标。因此那些人请战,他只觉得他们借机挑事,转移矛盾。只是上书的人多了,他心里也难免嘀咕。
可宇文齐却一直都是极力支持他的人,宇文齐的改变,让他内心动摇了。
其实他们并不知道排胡乃是徐州府擅自做的决定,还以为这是齐国的国策。不过除却这个原因外,宇文齐突然改变立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他并没有向高合说。
——之前他的确支持高合先对付国内不安分的势力,可真正做了以后,他发现这件事的压力远比他想象得大。
当刀锋指向自己人时,利益、情义的冲突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就在昨天,他的父母才刚刚谴责过他锋芒太过、得罪人太多,会给家族带来不幸。为了这件事,他已快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了。
而眼下齐国忽然给了他们一个话柄,令他们可以调转刀锋一致向外,宇文齐终究是扛不住了。
高合沉默了很久,显是陷入纠结之中。毕竟旁人的说法他可以不当回事,但连宇文齐都这样说,他便无法置之不理了。
他双眉深锁地开口:“阿齐,你知道……有许多人表面上奉我为主,可他们心里并不服我。如果不能先把他们收拾了,贸然对齐国开战,你觉得我们真的有胜算吗?”
宇文齐颔首道:“我知道。可是哥哥,眼下军中士气高昂,且我们的兵马又已在琅琊集结,如此机会属实难得。发动南征,我们未必要一口气灭了齐国,只要能先把南人赶到长江以南,我们再回头慢慢整顿,不也可以吗?”
高合一怔。这句话听起来倒是个可行的主意。
他不敢南征,是因为他清楚燕国的国力还没有强盛到能够一统华夏的地步。但若不求一举灭齐,而是先把齐国的淮域抢过来,那就没有那么难了。
要知道历来守江必守淮。一旦齐国丢失淮域,必然国力大损,不仅失去自保的能力,也会失去北伐的能力。到那个时候,他就可以不再顾忌南方的敌人,更好地放开手脚清算国内实力。等统一了国内,再去打只剩半条命的齐国,不也是条明路?
既然这一次齐国排胡的举动引起了燕国的民愤,给了他一个极好的开战的借口。而慕容山石鸿之流又极力请战,想必也会为战事出尽全力。或许这正是上天给他的机会,让他借着这股东风一举夺取下长江以北!
“你说的有理。”高合缓缓点头道,“我再好好想想。如果这真是个好机会,那我不会错过的!”
……
……
梁阑玉正在屋中更衣,门外传来敲门声,紧接着,陆春的声音响起:“阿玉,人已经都到堂上了。”
“好,我这就来。”
不多时,梁阑玉来到前堂,只见堂中已经坐了两排人。这些人见她出现,纷纷起身向她行礼:“参见梁刺史。”
“诸位快快请起,不必多礼。都入座吧!”
众人这才从地上爬起来,回到几案后入座。
梁阑玉的目光扫过众人,只见这些人模样、服饰各异,但神情却是相似的——各个都是一副忐忑不安的样子。
这些人里有鲜卑人,有羯人,有羌人,全都是胡人——他们是梁阑玉特意命人从郁州官府、商贾中找来的有学识、有才干或有地位之人。
虽然这些杂胡是被客客气气请到这儿来的,而且请他们的人也说了梁阑玉想设宴款待他们,绝无为难之意。但最近这段时间各种风声流言四起,闹得人心惶惶,谁能不提心吊胆呢?
梁阑玉温和又热情地笑道:“诸位今日聚集到此,真是令本府蓬荜生辉!来,我先敬诸位一杯!”说罢端起桌上的酒盏一饮而尽。
她如此谦逊又热情的态度令众人稍稍放下戒备,连忙端起各自面前的酒盏喝了下去。
“不知刺史今日召集我等,可有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