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5 章(2 / 2)

笔墨来,亲自执笔在纸上写下“仁祖”二字。

“凡帝王,有功者曰祖,有德者曰宗,大行皇帝平西南,安鞑靼,所治二十年有余,海晏河清,天下祥平,当称‘祖’。圣明贤德曰‘仁’,温良笃朴曰‘仁’,大行皇帝勤谨政事,处事以公,当称‘仁’。”

杨守真当先赞同道:“陛下圣裁!”

忠顺亲王也道:“听着极好,陛下高才!”

王子腾林如海也跟着附和,其余阁老自然不会有异议。

底下皇子们这时也不敢多说什么了。

“至于朕,”钟坚略想了想,道,“就定‘正和’两字罢。”

底下群臣又是一片赞同之声,杨守真道:“持中守义曰‘正’,相应相安曰‘和’,陛下温仁敦厚,正对这两字。”

正和帝微微一笑,旋即收住了。他起身道:“父皇病重,母后操劳多日,如今先皇晏驾,朕即位理应尊母后为太后,上尊号惠慈,着礼部拟旨昭告天下。”

“朕生母贵妃周氏,上尊号惠德,加尊惠德皇贵太妃。”

众人垂首应是。

正和帝步入内室,仁祖所遗嫔妃躲避不迭,唯有皇后并周贵妃还在原地,正和帝亲自上前扶起皇后,平昌忙扶起周贵妃。

“母后累心多日,如今诸事已定。理应上尊号,正尊位,儿臣伏请母后归宫,万以玉体为重。”

皇后这几日联合周贵妃压制住了宫内一干嫔妃,也实在是劳心劳力,如今尘埃落定,她着实有些撑不住了,闻言不过略略推辞也就顺从了正和帝的意思。

边上早有小内侍上前来扶,另有步撵在宫外候着,惠慈太后自去了。

正和帝此时方才上前低声道:“母妃,此处便托赖母妃看顾了。”

周贵妃微微点头,“皇帝放心,纵是我顾不过来,还有你妹妹在这里。”

平昌看过来,正和帝道:“是,有平昌在这里朕自然放心。”

他不过说了两句,外间便有人来请他出去——承元帝的丧仪不能无人主持。皇贵太妃便让平昌送他出去,平昌低声应是。

两人错开一步往前殿过去,正和帝见四周内侍垂头不敢看,忙低声嘱咐平昌,“平昌,宫内谁有什么异动,你万万看好了。”

平昌也低声回道:“晓得,三哥你不必挂心。”

“那便好。”其实正和帝自然放心,宫内不说平昌,如今皇贵太妃在这里坐阵,这可是能算计得承元帝身死的女人,还怕谁敢出诡计!

正和帝往前殿去主持大局,这一来便是五六日不得歇息,连带着底下的大臣也不能松懈。

王玚作为詹事府詹事,名义上是东宫辅臣,从第二日丧仪开始便陪在正和帝身侧,两人私下里没少谈之前西山那一场谋逆。

正和帝还提起鞑靼来访的使臣,“他过后便要回去了,本是想着要他们手里的证据,不料老六等不及弄了这么一出。倒是白跑一趟。”

王玚笑道:“也不算是白来一趟,不是签了百年条约?这于国于民都是好事,趁此机会咱们边境得以休养,兵力也要提上去。即便他们日后反悔,咱们也不至于如此。”

正和帝听了赞同道:“这个说的是了。”

两人又提起早些年王玚说的改革科举一事,正和帝话间不免遗憾,“可惜先皇不曾来得及推行便遭此意外,若是此事能成,可保大安国力强盛。”

“可惜……”王玚也是有些遗憾,“先皇晏驾,少说有三年不得改其道。”

他安慰正和帝道:“也不见得就是坏事了,能再推广几年藏书阁也是好的。等日子久了,读书自然深入人心,届时反而更好推行新政。”

正和帝看着仍是不甘,“这是个机会,如今京中世家小心翼翼,生怕惹火烧身。等过几年他们缓过来了,又不知该怎么反对了。”

王玚便不说话了,这个他已想得明白,只是“父死子三年不改其道”,仁祖才晏驾,正和帝是说甚么也不能就这么改科举——这是事关朝纲的大事。

倒是正和帝自己想了半日若有所思,“也不是不能……”

他想得出神,不妨两人坐在窗边,一阵秋风吹过,正和帝立时猛咳起来,惊得远处戴权手足无措,想进来拍背又不敢,只能一叠声地叫小内侍端茶。

正和帝咳了许久才停了,他挥手示意内侍们下去,幽幽道:“朕这身子你是知道的,撑不了几年……”

王玚可不敢就这个说话。

正和帝长叹一口气,低声道:“别的不说了,此时说了你也装傻。就是一句,望你日后看在家中夫人的份上,效忠平昌便同效忠朕一样罢。”

作者有话要说:两宫皇太后并尊是从明宪宗时期才有的,之前都是只有一个皇太后也就是母后皇太后的,清朝两宫皇太后比较多

注释是参考了康熙的遗旨,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我就不贴了,因为老长老长的了,幸亏这是雍正年间出的,不知道是不是原来的遗诏。要是真的老皇帝弄一个好几千字的遗诏,前头一个劲儿说自己多伟大,最后两句来了个谁继位,我估计底下跪着的皇子要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