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聚在一起数钱,杨老太背着手这瞧瞧,那看看。
哎呦,真是不少。
王家庄子上的管事妈妈,说女眷活计干的好,每个人给了七十文银钱,比男子赚的还多。
“明儿拆了被褥,我得好好给搓搓,管事看我们手艺好,才会觉得这银钱没白。”
“看看你这出息,”冯老太爷打趣自家老太婆,“你能做多少活儿?都是跟着大伙儿沾光。”
“我咋不能干了?我洗了几十年,谁也没给我一文钱,这出去一天就七十文。”冯老太晃荡着手里的钱袋子。
“那是主家人好,”冯老太爷道,“不过你们也得小心着些,别给布帛搓坏了。”
这么一说还真是,冯老太记在了心里。
旁边的许阿奶道:“那我明天也能去?”
“咋不能呢?”冯老太道,“能干活就行,咱们年纪大了,但洗洗涮涮也不输人,咱拿银钱也不赚人家便宜。”
女眷们都说是,一个个宝贝儿似的将钱袋子装好,这么干几天,这不米粮钱就出来了吗?
眼下还不算太冷,还能洗的动,真到了下雪的时候,这份儿活就没了。
说着赚来的银钱,大家不忘了夸赞庄子上的人。
“奶。”
杨老太正瞧着,不知道啥时候小孙女凑过来:“是不是后悔应该跟咱们一起去庄子上?”
杨老太心里这么想,嘴上却不能如此说:“我是琢磨一会儿炭窑就要打开了,不知道能不能烧出炭来?”
如果能弄好炭窑,不比赚这些银钱强?但如果弄砸了,不但银钱没赚到,还白费了那些木头。
杨老太想到这里,心就一揪一揪的。
“奶,”赵洛泱道,“我这儿还有一些事让您帮忙呢。”
杨老太道:“啥事?”
赵洛泱将感谢王家公子的事说了:“也是跟厨娘说话的时候,提及王家公子爱吃野菜饼,这话就被王家公子听到了。”
“我说要感谢,王家公子就说,让咱烙饼送去。”
杨老太惊诧:“野菜饼?”
赵洛泱点头。
杨老太再次确认:“我烙的野菜饼?”
说实话,她奶烙的野菜饼,其实并不好吃。因为她奶总偷偷往里面放粗面,但小时候她跟小哑巴帮奶烧火的时候,她奶总给一张没掺粗面的饼。
“不是再跟伱玩笑吧?”杨老太道,“那富贵人家,还兴吃这个?”
说完杨老太又怀疑地盯着小孙女:“要么这就是你的主意,你以为谁都像小哑巴似的,爱吃这一口粗食?”
小孙女上次求她帮忙烙饼,还是小哑巴在村子里的时候。
小哑巴走了,小孙女也不爱吃野菜饼了。
“哪能呢,”赵洛泱道,“烙野菜饼也得用咱家的面粉,我又不傻,真的是王家公子说的,我本就想口头客气客气,哪知道他会张嘴要东西。”
既然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杨老太道:“那我明天早些起来,烙了热乎乎的让你带上,不管人家吃不吃,咱得给弄最好的。”
赵洛泱点头,却还有些不放心:“您别往里面掺糠皮啊。”
杨老太道:“知晓了。”庄子上的贵人,得好好结交着,她还能这么干?不过除了给王家公子的之外,剩下的得掺几把糠皮。
两个人正说着话,就看到石平跑过来。
石平找到杨老太:“大奶,宋太爷说能开窑了。”
杨老太从天亮盼到天黑,总算到时候了。
“快,去瞅瞅。”
……
一开始大家还在一起说王家庄子上的事,听到要开炭窑都去看热闹。
如果他们自己能烧出炭来,能省不少银钱,而且有了炭之后,就不怕寒冬腊月了。
炭窑周围亮起火把,冯老三帮忙将封好的窑口打开,然后用手里的木棍将里面的东西勾一块出来。
火把下,宋太爷看着黑乎乎的物什,立即翘起了胡须。
“烧好了吗?”
大家纷纷来问。
宋太爷捋了一把胡子,然后看向冯老三。
冯老三将炭窑里的物什又掏出来一些,这次没递给宋太爷,他自己拿在手里看。
“先生真厉害,”冯老三道,“搭了这么个小窑,就将炭烧的这般好,你们看看,火候合适,这炭结实,没啥碎末。”
“真烧出来了?”去喊杨老太的石平,听到声音挤过来,然后一下子跑到宋太爷身边,“咱们弄成了?”
宋太爷挺直腰板,轻轻地抖了抖袍子,整个人仿佛又意气风发起来。
“这炭是不错。”
杨老太也拿起炭来看。
宋太爷的头昂得更高了些。自然不错,也不看看是谁的手艺。
石平道:“刚刚先生还说呢,等明年春天,咱们去山脚下弄个更大的炭窑,烧了炭不止咱们用,还能拿去卖。”
“先生不止会做炭窑,还会酿酒。”
石平算是发现了,宋太爷懂得可多了,说不定还能做出啥来。
宋太爷应了一声:“那都是小事。”
宋二不禁看了自家太爷一眼,太爷不是说,就弄一个炭窑,让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