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贯优秀的大心脏持续发挥作用,似乎没把压力放在眼里。
开场便是标志性难度,转三进入阿克塞尔三周跳,流畅轻松。
看起来过于纤细的下肢却有着恐怖的爆发力,再加上核心力量超群,之后的技术动作均没有明失误,顶住压力了一场。
但从技术动作慢放来看,她的蹲踞旋转没做好,柔韧性不足没达到九十度夹角的标准,被裁判毫不留情标记降级。
最终短节目获得69分。
——以高出0.5的分面压制了司空夏,暂获短节目第一。
在场观众多数都以一种惊叹的心情在鼓掌。
两位新人选手以期望那样发挥的这般好,接下来未出场选手的压力便层层递进,越是晚出场就越想表现的更好,那压力也会越叠越高。
每年一茬又一茬的小选手冲击成年组是很正常的事,但一来就来两,被新人选手逼迫到这个地步,让人情何以堪……
第二组一开场就把气氛炒到最高,第三位出场的选手是一名刚升组没两年的年轻小将。
顶着重重压力稳定发挥了一场,但她本身难度配置就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最终仅以61分提前退出争台行列。
备受关注的艾琳选手在第四位出场,凭借前半段压难度配置,后半段养老的编排手段,把保险得分扩至最大。
但重压之下心态始终略微有所影响,节目后半段体力不足,各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小错误。
这下麻烦了。
本来她的节目内容分干巴巴的如泥潭,现下连技术动作都被毫不留情到处标,最终短节目只获得65分,当场就表演了什么叫做脸色极致难看。
潘妮选手好歹还有节目内容分拉扯一把。
节目前半段步法、旋转定级均能达到四,但在跳跃技术上小瑕疵比较多,双足、降速都比较致命。
但即便这样,节目内容分着实慷慨,在缺了高难度配置不能完成绝地反杀后,最终短节目以68.1分暂列第三,也算保住了脸面。
待最后一名出场的选手——玛丽亚沉着上场时,现场观众都送上了热烈的掌声。
玛丽亚纵横赛场近乎十年,什么风风雨雨都经历过,被新人选手压制不过是相当于阵雨般的存在。
因为留到最后仍有名字的,还是她罢了。
名将一上场,就展现了名声在外的艺术表现力,用刃流畅仿佛脚踩黄油,复杂的衔接清晰迅然,轻松自在。
步法、旋转定级妥妥冲上四级,难度配置为了1.1的加成也都压在节目后半段。
一套下来,除了跳跃技术略微低空外,无明显错误,再加上足以给艺术表现力做代言的表演,在没有阿克塞尔三周跳的难度配置下,最终以短节目70分排名第一!
中央大屏幕迅速打出最终排名,名将玛丽亚撑起了本场面子,终获得短节目第一。
而在她的身后,雪丽、司空夏均以微弱之差名列第二、第三,随时可实现弯道超车。
赛季刚开始就要那么刺激吗?
本来组委会那些个糟老头子,为了赛事有爆米花爽剧般的剧情冲突——恶趣味,才安排这两位到同一个分站赛。
没想到人家不仅把剧本抢了过来,还即将要屠了领奖台,如今把说起来小有名气的小将都通通踹了下去。
爽嘛是挺爽的,但愁也是真的提前在愁。
按照排名结果,在这之后的12月大奖赛总决赛名单,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不可捉摸的剧烈变化。
话说回来,不知道潘妮选手有没有后悔。
世锦赛前六的种子选手可以自由选站,按理来说前三、后三,是不能在同一个分站赛。
但潘妮觉得主战场作战比较有优势,而且她对比了一下,其他选站更加修罗,在这里起码有机会上领奖台。
只是没想到,申请被通过,结果却不如她所料。
简直就是千挑万选找个枪口撞上,还是躲都不好躲那种。
短节目落幕后,冰迷只有一个想法:
不知道后天的自由滑上,又会有怎么样的剧本呢?
.
花样滑冰贴吧:
楼主:怎么没人顶昨天OP的帖子?楼主以为今天能看一波热闹,都静悄悄干嘛去了,没看比赛吗?
一楼:额,看了,主要是……不敢奶了。
二楼:对的,俺怕了,俺怂了,我决定一直到后天自由滑结束都缩着脖子,吱都不会吱一声。
三楼:我这一波毒奶怕毒性太强,撑不住只能先撤了。
四楼:其实我怀疑司空是不是变秃了,不然她为什么会这么强,拜托,那是难度步法进3A诶!
五楼: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我说的是如果,司空在弗勒尔分站赛获得奖牌,求得出,该成绩是打破了我国哪项纪录?
六楼:楼上如果毒奶将被我暗杀。
七楼:回五楼,是打破十三年来分站赛无奖牌记录。
自李可选手1998年参加职业生涯内最后一场分站赛、获得奖牌到现在,已经足足过了十三年。
顾瑜就是在这期间接过交接棒,大奖赛分站赛最好的成绩是华国杯第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