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朝廷改革(1 / 3)

袁宗皋病逝,朱厚熜是真的很伤心。

不管从任何方面朱厚熜都伤心。

在朝中少了袁宗皋这样的支持力量,对于朱厚熜来说是一大损失。而且从交情来说,袁宗皋是看着朱厚熜长大的。朱厚熜说袁宗皋小时候教过自己,并不是扯淡的。小时候袁宗皋的确是教过朱厚熜读书。

少了袁宗皋,朱厚熜是真的觉得少了什么。

因此朱厚熜给袁宗皋的谥号“文忠”,对于袁宗皋来说是非常高的赞誉。不少读书人,不少言官对于这个谥号是诟病的,因为袁宗皋没有资格拥有“文忠”这种谥号。因此很多言官上奏,认为这个谥号非常不合适。

也有一些人讽刺杨廷和为首的内阁,认为他们谄媚皇帝。

但朱厚熜没搭理他们。

把他们的弹劾都压了下来。朱厚熜可不是性格软弱的皇帝,特别是现在大权在握。因此虽然有很多反对声音,但对于袁宗皋的“文忠”这个谥号还是确定了下来。

袁宗皋病逝,新的吏部尚书进行廷推。

主持的是吏部侍郎王时中。

没有什么波折。当朱厚熜这个皇帝和内阁达成了一致之后,事情变得非常简单。本来能够成为吏部尚书的候选人就那么几个。

廷推结果很明显。

礼部尚书王瓒得票最多。

廷推结果出来之后,朱厚熜圈定了王瓒的名字,王瓒正式成为了吏部尚书。

之后朱厚熜下发中旨。

擢都察院左都御史石珤、工部尚书俞琳入阁。

内阁阁臣的选拔,和六部尚书的选拔又有很多不同。六部尚书是朝廷的正规编制,所以六部尚书的任命,都是要通过廷推过程。如果没有通过廷推,而是皇帝直接发中旨任命,就很难得到读书人的支持。对于大部分官员来说,没有通过廷推任命的六部尚书,并不是正规的六部尚书。

很多官员都不会配合他们工作。

但内阁阁臣不一样。

内阁不是正式机构,只是一个没有正式编制的机构。就算内阁权力增加,内阁也只是皇帝私人的秘书机构。所以内阁阁臣的任命,现在有两种方式,一个是皇帝“特简”,也就是皇帝直接发中旨任命内阁阁臣。一个是和六部尚书一样廷推。到现在为止内阁阁臣的任命,大部分都是皇帝直接任命的。因为是选择皇帝私人秘书,所以并不需要朝臣的参加。因此真正进行廷推的少之又少。

内阁阁臣真正脱离皇帝直接任命,还要到万历后期。

此次就是如此。

朱厚熜只是和内阁阁臣、吏部、兵部商量之后,就直接点俞琳和石珤入阁。随着石珤和俞琳入阁,内阁终于完成了朱厚熜想象当中七个人选。

这一下大九卿缺了三个人。

嘉靖二年十一月,在新任吏部尚书王瓒的主持之下,朝廷进行了再一次廷推。选择礼部尚书、工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

也没有发生什么意外的情况。

相反很是平静。

目前朝局稳定,杨廷和的内阁首辅位置稳定,因此在这些问题上很少出现大问题。除非哪一天朱厚熜看不惯杨廷和,想要撤了杨廷和这个内阁首辅,到时候这些人事安排才会出现大问题。

廷推结果没有波折。

得票最多的,都是来自原部门。礼部尚书得票最多的是礼部左侍郎汪俊,工部尚书得票最多的是工部左侍郎赵璜,都察院左都御史得票最高的是左副都御史高友玑。

朱厚熜大笔一挥,同意了廷推结果。

至此朝局再次出现变化。

内阁增补石珤和俞琳,王瓒成为吏部尚书,汪俊成为礼部尚书,赵璜成为工部尚书,高友玑成为左都御史。完成了这些朝廷重臣的安排之后,接下来就开始补充六部侍郎。

贾咏任礼部左侍郎,吴一鹏任礼部右侍郎。胡世宁任工部左侍郎,光禄寺卿许赞为工部右侍郎。

“吏部乃重中之重,朕以后把吏部交给卿了。”

“臣定不负重托。”

王瓒很是激动。

这才短短几年时间,自己就从没多少实权的礼部左侍郎,成为了大明朝的天官。之前王瓒虽然也是皇帝宠臣,是皇帝第一嫡系,但王瓒只是礼部尚书,很多事情无法参与。

朝廷有什么重要事情的时候,皇帝都是召集内阁阁臣和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一起讨论,礼部尚书是没有资格参加的。就算王瓒是朱厚熜的宠臣,也无法打破这种规矩。

礼部相比吏部和兵部就是没有权力。

现在王瓒担任了吏部尚书,就有资格直接参与制定朝廷政策。而且吏部尚书,可以提拔自己人。所以王瓒真的非常激动,对于朱厚熜是真的非常感谢。

“朕相信卿。”

朱厚熜点头。

其实朱厚熜对于王瓒的能力,不算是很信任。朱厚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