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至正帝的哀叹(1 / 3)

锦衣长歌 刘可乐 2129 字 2023-03-02

至正帝闻言色变:“丞相,你建议朕北逃?大都是成吉思汗留给朕的,朕怎么可能拱手相让给朱元璋?”

王保保解释道:“圣上,您回到草原并非北逃,而是北狩。臣给您这个建议原因有二。其一,如今我大元在北方的精锐之师已被明军屠戮殆尽。大都的十三万守军皆是老弱之师。凭借着大都坚固的城墙或许能死守数月。但无论守城的时间长短,最终的结果一定是守不住。若明军真的入了城,满朝文武和皇上您就会成为朱元璋的阶下囚。您是成吉思汗的子孙,身上流淌着黄金家族的血液,您绝不能受阶下囚的屈辱。”

至正帝道:“丞相放心,若大都真的陷落,朕会自尽。朕绝不会让大元的历代先祖蒙羞。”

王保保继续说道:“皇上,这正是我要说的其二。若您要自尽殉国,臣这个丞相会带领满朝文武官员为您殉葬。可大都内的百万百姓呢?数月围城苦战之后,能幸存下来的能有几人?千古史书上,会评价您是个视百姓性命如草芥的残暴之君。”

至正帝叹道:“是啊。无论如何百姓是无辜的,朕不能连累百姓。”

至正帝一阵沉默,随后又道:“可朕不能弃祖宗给朕留下的江山社稷于不顾。”

王保保道:“暂时的退却绝不是舍弃江山。如今我军与明军力量悬殊。在大都决战必败无疑。臣以为应该将十三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八万人,护送您回到草原。一路五万人,由臣带领,退守山西大同。大同是草原的门户。历代草原雄师南下中原,都要经过大同。只要能守住大同,就守住了我大元再次南下的关口。您回到草原之后,可养精蓄锐,征召勇士,重新积蓄力量。假以时日恢复了元气,定然可以光复大都、光复中原、南定天下。”

至正帝道:“此事干系重大。不是朕跟你在这里密议一番就能决定的。似乎应该明日早朝时公议。”

至正帝是一个一心想励精图治的皇帝。奈何他骨子里却有着优柔寡断的性格。他心里知道王保保的建议是上上之策。可他此刻却下不了决心。

王保保连忙道:“皇上,此事关乎我大元国运。您应该乾纲独断。”

至正帝道:“乾纲独断有时候跟刚愎自用区别不大。朕可不想在史书上留下个刚愎自用的骂名。”

任何一个皇帝都在意殡天之后在史书上的评价。应天城里的洪武帝是这样,大都里的至正帝亦是这样。

王保保道:“皇上,臣说句不该说的。朝中的重臣勋贵们已经习惯了泡在大都的温柔乡中。他们一定不会同意撤回草原。”

至正帝一声叹息:“丞相,朕也跟你说句不该说的。无论是政权还是军权,你都不是大权独揽!大都的十三万守军,你只掌握其中五万。其余八万人的兵权,分散在十几位将领手中。这些将领平日都与你不睦。政权就更不必说了,朝廷里党同伐异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如果那些人反对北撤,哦不,北狩草原,那朕就只能死守大都。”

至正帝说的是实话。相比于元廷的党争,应天城内的淮西、浙东之争只是小儿科。元廷之中有五党之说。五党分别掌控一部分的政权和军权。王保保这个丞相也决定不了一切。

王保保道:“那就遵从皇上的旨意,明日早朝时跟群臣商议此事。臣先告退。”

王保保走后,至正帝眼中划过泪水,他带着哭腔对成吉思汗的画像哀叹道:“伟大的成吉思汗,不肖子孙妥懽帖睦尔向您谢罪。我辜负了大元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可我......并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啊。自从登基之后,我一心想励精图治,治理好大元。让大元的百姓都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可我也不知道是为何,总是事与愿违!红巾军就像是洪水一样席卷了江南,又席卷了中原,直到如今兵临大都城下。朱元璋已经在集庆路登基称帝。唉,父皇以前告诉过我,单凭锋利的蒙古马刀就能征服汉人。事实并不如此......”

至正帝不知道后世有这样一句话,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新的王朝取代腐朽透顶的旧王朝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元朝已经腐烂到了根子里,绝不是一个至正帝或一个王保保能救得了的。

与此同时,通县,徐达大帐内。

徐达凝视着大都一带的地图,眉头紧锁。

一旁的常遇春拎着一个酒坛,边喝着酒边说:“二哥,你怎么一脸愁相?打下大都是迟早的事。圣上在圣旨里都说了,打下大都,二哥你就为大明立下了万世之功!”

徐达道:“我是在愁大都城里的伪元皇帝怎么到现在都没有动静!七日休整之期已经过去了三日。他真要是下决心死守大都,咱们就只能强攻了!弗朗机炮威力小,适合野战不适合攻城。要是打大都,只能用七梢炮和襄阳炮投掷巨石、火油弹。到时候难免伤及百姓。”

常遇春道:“二哥您又妇人之仁了!打仗哪里有不死人的呢?误伤百姓也是在所难免。再说了,七梢炮、襄阳炮即便是误伤百姓,人数也始终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