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过困顿,甚至怀疑过自。
可到如今,他什么都不。
倒不如与这浮云野鹤相伴,看山间麋鹿轻跃,度过余生。
“放眼天下,百年才得一苏东坡!”王安石抬手,虚虚的点着前面望着远处风景着迷的苏轼,对着姜烟笑道:“是这般才,却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出现。”
王安石是欣赏苏轼的,除他的生态度,更欣赏苏轼为官时为民所作的种种。
是他看不到杭州苏堤,三潭映月。
离开江宁的时候,王安石曾建议苏轼,不如放下仕途,做个名士也。
尽管远离庙堂如此久,王安石也能感受到,新政存在的土壤愈发渺,听闻神宗近些年来身体每况愈下,怕神宗驾崩,这朝又会有变化。
他已经老,管不那么多事情。
可他不愿看着一个的才,在朝堂倾轧受打击坎坷。
来一次乌台诗案。
“会的!”苏轼在黄州就有隐居的念头:“多谢荆为思虑。”
“无妨。”王安石摆手轻笑:“总得多听你损回‘野狐精’,否则这往后日子可太无趣。”
苏轼笑着低头,满是羞赧。
与王安石分别后,姜烟原以为苏轼就要迎来全新的生活。
可行至常州,幼子夭折,盘缠耗尽。
伤心之下,苏轼起王安石的建议,干脆上书请求暂留常州,不汝州赴任。
就在苏轼已经习惯常州日子,准备就在此养老的时候,神宗驾崩,哲宗继位。
宋哲宗年幼,高太后垂帘听政,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复起。
哪怕是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也被认为是守旧派的一员,因此很快就被任命为朝奉郎,赴任登州。
四个月后又被升迁为礼部郎,召回朝。
回朝半月,任为起居舍。
三个月后,升为书舍。
不久,升任为翰林学士。
接连升迁,苏轼不仅不觉得高兴,甚至是满脸怒容。
“这算什么?新法尽数废除?王大之法虽有不之处,却也有为民谋福之举。竟然连那些也容不下吗?这官位,还不是让多少贬谪后得来的。”
苏轼怒不可遏,甚至有种自清清白白的,反倒是被守旧派对革新派的报复而玷污的感觉。
“如此行径,与他们口的‘’‘佞臣’又有什么区别?”
姜烟在旁边抱着书册吓得双下巴都要挤出来。
她与苏轼在幻境这么久,还是第一次看见他这么生气。
像是一座沉睡的火山突然喷发。
更是对司马光不客气的大骂“司马牛”。
不过,大概是在常州开,又遇见生最顺畅的一次仕途升迁体验,苏轼倒是终于有姜烟在现代看过的微胖模样。
这一次,他没有给司马光贬谪他的机会,自申请外放,次曾经过的杭州。
回杭州,疫病横行,西湖不,六井干涸。
从前美景不复存在。
结果苏轼不仅没有颓丧,反倒是仿佛有浑身使不完的力气。
一边着手令安排医馆救治城百姓,一边又看六口水井的问题,最后一路溯源到西湖。
姜烟又过上跟上苏轼下泥塘,上医馆,探井的日子。
“你怎么什么都管?”姜烟无奈,还帮着一起挖淤泥茭白根。
一般池塘里的淤泥就够恶臭难闻的,哪怕是西湖,淤泥也是令及欲作呕。
苏轼倒是不在意,站在泥塘边,胳膊下还夹着绘制的地图:“父母官,父母官。可不就是要为父母一般,为这一城百姓急他们所急,他们所?”
苏轼指着西湖一处,道:“待将淤泥都堆积于上,筑长堤。以后湖养菱角。待长堤筑成,种上……”
不等苏轼说完,姜烟就带着浓重鼻音的补充:“种上木芙蓉与杨柳,苏堤春晓。杭州西湖十景之首!”
她虽然没有杭州旅游过,可上次明燕说起岳王庙的时候,顺道把时候在杭州玩的事情也说笑一般告诉姜烟。
苏轼挑眉望她,满意的点点头,又指向湖面:“那方筑三座石塔,养菱角的范围以石塔为界!”
姜烟次举手:“道,十景之一,三潭映月!”
虽然如今西湖的三座石塔早已不是苏轼命修筑的石塔,可意外铸就十景之一。
姜烟将裤腿放下,叉着腰看西湖疏浚时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