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变美丽的第一百零四章(2 / 2)

着话筒,热情洋溢采访了一圈围观的村民。

欣荣希望小学建在全县最穷的乡,这个乡里只有一所小学,全乡最偏远的村子叫三家村,这里的孩子去上学得步行一个多小时,条件艰苦,再加上当地本身就比较愚昧落后,所以三家村的失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

风气都是被带起来的,周边几个村子的就学率,也没比三家村好多少。

帮助就要给最需要的人。之前项目组的人过来考察,乡政/府还希望他们能直接捐助乡中心小学,比如教室经年失修,还有他们能捐钱扩大校面积的话,学校也能接纳更多的学生,当时项目组有几个小姑娘还动了恻隐之心。在看过三家村和周边的情况,大家一致拒绝了乡政/府的请求。

不过校址也没定在三家村,他们是建希望小学,而不是三家村小学,位置在中间地带,才能目的最大化。

最后大家决定在深桥村建校,周围七八个村子来这儿最多二十分钟,剩下再远的村子则离乡中心小学近,也影响不到中心小学的生源。

自家/隔壁村子建小学了,再也不用担心孩子们上学了,周围几个村子跟深桥村是一样的激动兴奋,所以剪彩的这天,附近十里八村,男女老少都放下了手中的活,赶到学校这边。

女记者采访的时候,乡亲们听不大懂普通话,却不妨碍他们用方言表达对欣荣集团的感谢,摄像老师也紧紧配合,用相机记录了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们脸上的感激和兴奋。

或许是受群众的情绪感染,采访了一圈的女记者最后上台,走向准备要开始剪彩的郁白文和许昕华,感情饱满的采访郁白文:“我刚刚采访了很多群众,他们都是临时得到剪彩的消息,放下地里的活,自发从外村赶来参加剪彩典礼的。对乡亲们来说,欣荣希望小学的开学,甚至比过年还重要!只是郁总你这么年轻有为,听说也没生孩子,是怎么想到要支持教育事业的呢?”

“国家一直坚持教育为本,我想就算自己没有小孩,支持基本国策也是应该的吧。”郁白文已经不是第一次面对镜头了,早已应对自如。他今天穿着整齐的西装,头发抹上了发胶,在一群赤膊光脚乡亲的衬托下,简直是闪闪发光。

“不过建设希望小学的想法,是因为我旁边的许总,由于她个人资助了一所摇摇欲坠的农村小学,我才知道我们的身边还有这么多失学儿童。个人的力量总是渺茫的,欣荣能发展到现在的规模,离不开社会的支持,我们也想尽自己所能的回馈社会,所以就有了‘欣荣希望小学’的诞生。”

做好事的时候,许昕华就不低调了,她跟郁白文并排站在主席台上剪彩,记者顺着郁白文的话把话筒对准她的时候,她也落落大方的接过了话筒开始背书:“就像郁总刚才讲的,欣荣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和群众的支持,现在做这些……”

剪彩圆满落幕。

许昕华一行人当天就回了羊城。

电视台还要剪辑一下,播出时间便定在了下周,报社动作就快了,第二天就把写好的稿子送到了,说是没问题的话,他们尽快刊登。

只是谁也没料到,晚报的这篇报道刊登后,竟然被“业界大佬”翻拍了。欣荣有订报的习惯,不只晚报和都市报,权威级的日报也订了,许昕华这天刚到公司,就看到小伙伴激动的捧着报纸,一副难以置信、激动到昏阙的模样:“许总,日……日报……”

“日报怎么了?”许昕华走近,就看到了他们剪彩的合照出现在了日报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