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三年就过去了, 墨雍收拾行李踏上了前往省城的道路,三年一次的乡试今年就要在省城举办,而墨雍忙碌了三年也终于到了验收成果的时候。
这三年墨雍片刻也不敢放松,课业方面他虽然自信自己的学识和底蕴就是直接考进士也没问题, 毕竟他每一世都从没放松过学习, 可他同样明白就是一模一样的一句话放到不同的时代也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症状, 更何况他经历的几世现代环境过于宽松, 以至于他心中最初的那种对于皇权的敬畏和对封建社会根深蒂固的警惕心已经消磨的不多了, 墨雍第一世能从小小的寒门学子走上权臣靠的恰恰就是从未松懈的谨慎。
所以墨雍有意磨练自己多和这些纯正的古人打交道, 了解他们的思想和解题思路, 为此在不停的巩固知识的同时墨雍也从不停歇和镇上的秀才交流, 跟着他们去和举人请教,吸收他们的精华加固在自己的思想中。
除此之外墨雍还要忙碌族学里的授课事宜,族学里的孩子们有的启蒙确实有点晚了,再加上家里愿意付出的有限、除了在课堂上他们很多回家以后还要忙碌家务或者地里活计, 以至于他们的学习进展很是缓慢。
为此墨雍在三个月后将学堂分了班,一些进度快、天分高的孩子划分到一起,由此两个班的进度就产生了区分, 一开始族里还有很多人对此有意见,不过在族长出面后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后来墨雍又召开了家长会跟大家说明这样做属于因材施教,并且再三保证对两个班不会有区别对待,才让这些热心的家长们放了心。
但同时这些孩子也隐隐察觉了两个班之间存在的竞争,从而使得一些之前学习散漫的孩子开始刻苦起来。
墨雍的月考制度出来后所有人更是日日埋头苦读, 就连一开始只想着认识字做个账房的孩子也因为环境的促使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倒是墨雍之前没想到的,毕竟现代的快班和慢班之间可是存在好些问题,比如学习好的更好了,学习差的更差了,还有很多直接自我放弃了。
族学稳步前进的第二年墨雍鼓励吴十和墨大哥去考秀才,倒不是觉得他们稳稳能考上,而是希望改变一些他们自身的态度,说实话吴十和墨大哥的天分都不算高,尤其是吴十,除了数字方面他在记忆背诵、理解方面都很迟钝,但好的一点是只要他会背的东西都很难忘记,而只要你给他讲过的东西他都会记下来,理解不了就背会。
算起来吴十是绝对的笨鸟,如果不是墨雍详细到细枝末节的笔记,他能考上的机会几乎没有,他自己以及家人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们从没有去考试的打算。
还是墨雍找吴十以及吴伯父他们促膝长谈一番,告诉他们秀才的考试更偏重的是记忆,就是之后的策论他也可以帮着吴十设定一个固定的提纲,吴十只要努力背诵会,并按照大纲写,写出的文章虽然不会惊艳四方,但也足够应付考试了。
当时吴伯父直接惊喜的紧握住墨雍的手连连道谢,吴伯父心中明白按照吴十的天分和能力要不是墨雍精心帮着谋划,恐怕这一辈子都是没有科考的希望,虽然墨雍也坦言也就是秀才考试可以这样操作,之后的举人考试和进士考试都专注策论的思想和文辞,那时候这样的方法就行不通,也就是说即使墨雍精心帮着吴十,也不过能让吴十勉强通过秀才考试。
但吴伯父心中还是激动异常,他觉得这就够了,他们吴家几代以来虽然男孩多的能组成一只蹴鞠队了,但却没有一个能读书的,别说是踏踏实实看书了,就是坐下来安静一下午都是没有的事情。
可以说他们吴家长辈们对于孩子读书是比失望更严重的绝望,从没有指望能够凭借科举飞黄腾达,也从没指望孩子们里头能够出现一个不一样的带着他们家踏入仕途。
小十出生三个月的时候他们就发现这个孩子非常慢,学什么都慢,三岁才会说话,越长大脑子越木,他们夫妻两个也不是那种偏心的,一直都尽力做到公平的同时也苦恼小十的将来,那时候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小十会遇到贵人。
在吴伯父的心中墨雍就是吴十的贵人,自从和墨雍在一块,吴十跟他们提出要去读书,后来更是成为墨氏学堂的先生,不仅自身的社会地位得到质的飞跃,还惠及吴家下一辈的所有孩子,现在谁提起他们家吴十不是赞叹有加,甚至因为吴十的例子他们吴家开始决定让孩子们都去上学,书读多少不要紧,至少要认识字。
吴伯父觉得他们吴家是一天天变好了,而现在墨雍又跟他提出让吴十科举,这怎么能不让吴伯父惊喜。
吴十家里不缺钱,一听墨雍说吴十还是有希望的,当下就同意了吴十参加秀才考试的事情。
而墨大哥一看学什么都很慢的吴十都参加了,他也就跟着同意了,毕竟他是墨雍的亲哥哥,墨雍花费在他身上的心血更多,晚上回去的小灶也从没停歇,墨雍既然说他能考上,那他就试试。
墨大哥心中其实明白他和吴十两个现在之所以能在族学当先生,一来是他们之前有基础,教导启蒙的孩子自然是够的,二来也是墨雍自己坐镇,就算遇到难题或者能力不够的,墨雍也会及时补上,而墨雍还时常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