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玉衡事变(1 / 2)

日月更替,春去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蔺重阳的政策终归还是迎来了阻力,那来自其他三教势力的阻力。

不同于儒门,佛门和道门的高层,基本上不怎么管事,权利大多集中在中下层。

道门还好一些,毕竟跟儒门一样“式微”,势力占比真的小,发展的不错的势力也就一两个。

如今道皇更是健在,在道武王谷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道门整体的风气还算不错。

不过,还是老生常谈的那句话,儒门和道门绑一块,高手和势力都不够佛门的一半。

再加上从宏观看,苦境整个就一乱世,自然是求神拜佛的人更多,故而相较于儒道,佛门在这世间更加兴盛。

值得一提的是,若非有道皇这位德高望重之人镇着,道门的情况不会比佛门强太多,两家说不定还能打打配合。

三教在苦境的势力何其庞大,既然有德高望重之人,自然也有自私自利之人,还有其他势力的卧底。

实力与权力,会逐渐腐化一个人,从苍生中走出的人,将自己的人格凌驾于苍生之上,在他们眼中,苍生只有愚昧,才能更好的受他们操控。

平时庇护苍生,那只是在能力之中顺手为之,济世救民?奉献自我?想都别想。

在他们看来,自己能得到如今的地位,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若是没了这份能力,苍生也不会高看他们一眼。

因为出发点的不同,安分了数甲子的三教,在消化完血河战役的成果后,终于又掀起了内斗。

这便是螺旋上升的三教历史,只要闲下来,总会有人找事,或者给别人找事。

最先有意见的是佛门方面,一些中下层势力直接坐不住了,开始给同级的儒门势力施压,佛门讲究的是今生受苦,追求来世;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完全不对付,儒门的动作简直就是在砸他们饭碗。

道门方面虽然没佛门那么跳腾,但也有势力插手其中,道武之皇?不认识,他们表示只争朝夕。

从某种层面而言,佛门和道门的中下层势力,职能是类似的,所以他们既能打配合,又在抢饭碗。

比如说法事和祷告,两边都能做;欺骗信徒,聚敛钱财;撰写经卷,操控凡人国度;甚至扶持势力针对其他王朝,两边也都能做。

不管是不是好事,都有一个大前提,百姓得足够愚昧,不然没人信他们。

从前兴建城镇,那是大家都能看到好处,现在倒好,你儒门突然开始搞什么开民智,搞什么为苍生服务,那不是砸大家饭碗?就你清高是吧?

儒门方面则是另外的看法,这套政策确实在扩大整个儒门体系的影响,儒门众人也确实在为苍生做事。

不管一个人的出发点是为了名利,还是真的为了苍生,他都为苍生做事了,而且收益比以往的争权夺利高了不少,还不会伤整体的和气。

然后内斗就开始了,从舆论和民意,到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

自从儒门完成改制之后,基层实力骤升,你寺庙里的武僧,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过学堂里的儒生。

单论基层而言,僧人的数量自然比不上儒生,因为越是富裕的人家,越是要让子女去读书。

第一轮的交锋以佛道劣势告终,随之而来的便是第二轮的交锋,双方中层势力开始下场,有些人急了。

因为有仙踪无名的插手,导致精幽大战直接中断,使得苦境迎来了相当长的和平期,儒门挑选的时间太好了。

毕竟,若是身处太平盛世,谁会闲着没事求神拜佛,最多也就是去烧柱香,要是事情成了,那都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要是没成......给你把庙拆咯。

总而言之,在中层开始下场之后,整个儒门的战力直接扭成了一块,就连老系势力都没提出反对。

随着理念之争走上极端,谁都说服不了谁,在有心人的挑动下,伤亡出现了。

眼看一场内部战争就要爆发,三教的高层没带犹豫的,直接选择了下场。

三教内部竞争那是三教的事,都是为了天下苍生,能决出更合适的政策自然是最好的,但你外人敢掺合挑拨,那就是找死。

在一场会议过后,分散于三教的法宗,进行了改制重组,合称三教法宗,被三教高层委以重任,负责三教基层势力的督察。

简单来说就是维护三教的面子,毕竟这次的事情,揪出来不少尸位素餐之辈,有辱三教名声。

后续的事情,卷宗之中没有丝毫记载,亲身经历者也都闭口不谈,只知道一夜之间,三教势力发生巨大变动,之前的一切却好像没发生过一般。

因为事情发生在玉衡纪元末期,这宗没有后续的事件,在卷宗之中被称作玉衡事变,算是三教历史中,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