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4出阁讲学(2 / 3)

那就是不到最后一刻,都还在担心会不会把事儿搞砸了。

这次大阅,大明可是通知了几乎所有还有联系的番邦,邀请他们前来观礼。

大阅礼,大明已经有近百年没有举行过了。

皇帝心中忐忑之情,在魏广德看来是可以理解的。

“原本臣还打算,过几日有空闲时,去京营看看,戚将军选练的七万多人是个什么样子。

听说前几日浙兵也到了,臣也想看看在江南打出赫赫威名的戚家军是个什么军容,若是陛下有意,不妨和臣一起去看看,先一睹为快?”

魏广德知道前两天浙兵已经到了京城,入住京营,本来就打算找时间过去开开眼,见见闻名天下的戚家军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现在看到隆庆皇帝的表情,魏广德干脆提议让皇帝和自己一起去看。

“嘶”

隆庆皇帝听了魏广德的话,显然有些意动,嘴巴张了张,却没有一口应承下来。

片刻过后,隆庆皇帝才开口道:“还是善贷先去看看,替朕观察这戚家军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说道这里,隆庆皇帝嘴角一扬挂出一抹笑容道:“之前,朕也听闻过戚家军的大名,听说这支军队和倭寇交战,一场仗打下来,阵亡一般不会超过十人,多是三五人的,和其他卫所动辄百十人的阵亡相比,实在让人有些难以置信。”

“呵呵,臣也是听说此事,所以很是好奇。”

魏广德笑道:“当初臣奉旨南下办差时,这戚家军还威名不显,不想几年时间就创下偌大名声。

等几日臣一定去军营,仔仔细细探探他们的虚实,到时候再如实向陛下禀报见闻。”

“如此最好。”

隆庆皇帝呵呵笑着,不过面色随即板起,继续说道:“善贷此去,最好问问谭侍郎大阅仪注的事儿。

朕之前抽空看过永乐后几次大阅的记录,虽多用”军容整齐“、”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臣俱惊”等词,但具体细节确实不多,礼部和兵部到现在还没有就大阅仪注达成一致吗?”

说起来也是有趣,阅兵本身兵部的事儿,可因自古有之,所以还需要礼部“略参古制,兼酌时宜”,和兵部一起制定出一套详细的阅兵仪规。

而关于大阅这件事儿,兵部倒是很积极,毕竟推动此事就是魏广德这位最年轻的阁老,还有兵部侍郎谭纶,但是在礼部这边,却显得不甚积极。

在隆庆皇帝拍板定下举行大阅后,旨意颁布不久,就有南京刑科给事中骆问礼率先上疏,称“大阅古礼,非今时所急,不必仰烦圣驾。”

由此,带动一部分官员纷纷上奏,以各种理由反对举行大阅兵。

不过魏广德并没有理会这些反对的声音,此事支持者可不仅仅只有自己,连对面的张居正其实都有这个意思,至于李春芳、陈以勤等人在隆庆皇帝明确表达出兴趣后也都不会再反对。

这些反对大阅的官员所上奏的奏疏,在魏广德看来似乎更像是为了在隆庆皇帝皇帝面前表现自己的存在。

只是这些人多不是在京城的官员,不知道皇帝已经明确首肯,他们的上奏不仅没有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反而会引起皇帝对他们的不满。

“仪注一事,臣下去会督促礼部和兵部尽快协商完成。”

魏广德一笑,继续说道:“其实,国朝大阅,早就有类似仪注,只不过因长久不曾用而尘封箱底,记得臣在翰林院时,就有幸在藏书阁中看到过永乐年间一次大阅的仪注。

臣今日回去就让人把这些都找出来,然后联系二部官员,尽快办妥此事。”

“如此甚好。”

隆庆皇帝点点头,很满意今天的召见。

等魏广德出皇宫后才暗中擦了一把冷汗,大阅仪注的事儿,他还真给忘了。

兵部倒是和吏部协商过几次,不过礼部都是以还在查阅典籍为由进行推脱,这个事儿他还是知道的。

不过说实话,魏广德一直没上心,因为他当初确实看过一篇大阅仪注,所以理所当然就把那份仪注定下的规矩作为今日大阅的仪注蓝本来考虑。

被礼部官员吹嘘无比慎重的所谓仪式,其实除了开国那会儿才是由礼部官员遍阅古籍记载,重新定下来的一套规矩外,之后的活动其实都是照抄过来,只是进行些许修改润色罢了,哪有什么神秘、庄严的。

魏广德在礼部呆的时间不短,礼部那一套早就被他摸透了。

或许就是因为手中实权太少,所以礼部官员就喜欢拿捏,或者说装清高,什么都讲“规矩”。

不过他也不能说什么,他在礼部做侍郎的时候也这么做,大家其实都差不多。

回到内阁,魏广德第一时间就给高仪和霍冀下条子,约定三日后在礼部商议大阅仪注一事,届时他也会参加。

定下三日之约,就是避免又被礼部放鸽子。

要查典籍,那就在这三日里给我找到,别到时候又说这没找到,那没看到,继续推诿。

“礼部那帮人也真是,就是搞个大阅,提振明军士气而已,居然会被一些人认为是要重新提高武将地位的信号。”

魏广德散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