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禁矿和开矿(2 / 3)

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但是在明朝建立之初,明朝的皇帝似乎都对开矿有极大的戒心。

开国不久,明太祖就有一个明确的看法,那就是“(矿)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

也就是说,开矿对朝廷没多大好处,对老百姓更有坏处。

朱元璋这个观点是符合当时事实的,虽然不符合现代人的看法。

西方等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初期无一不是从办厂、开矿、兴办贸易开始的。

独独在明朝为什么对朝廷和老百姓只有坏处,没什么好处呢?

这就是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的区别了。

中国古代无论是开矿还是给郑和舰队造船,或是架桥铺路,以及到了清末的洋务运动,都是政治活动和经济活动不分,用搞政治的方式去搞实业。

具体到开矿,不是把矿作为一个企业来经营,该支付的成本必须支付,以确保稳定的收益。

皇帝派出太监替他去开矿,变成了一项谁也不能讨价还价的政治活动。

开矿是皇帝交办的政治任务,阻挠开矿就是反对皇帝,这种上纲上线罗织罪名的方式,在帝制社会里是百试不爽。

什么意思呢?

准确的说就是在大明朝皇帝让开的矿,管理矿产的官员都是皇帝身边的人,也就是太监,他们有很大的权力。

他们能以公权来强迫当地百姓几乎无偿为他劳动,而且不给当地支付任何成本而将矿挖走,“器用”都出于当地,而挖矿的设备和运行成本都是有地方上承担。

这样的操作模式下,不管皇帝要到什么地方开矿,当地都会极力反对。

百姓不仅要出人免费给皇帝挖矿,地方衙门还要想方设法筹措开矿的银钱,而矿产的利益他们一分也无。

当然,更加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大部分利益落到管理矿产人的腰包里,朝廷和皇帝得到的是很少一部分,而对当地百姓则是百害无一利。

明朝用这样的方式开矿,结果可想而知。

而且,因为明朝时期开矿,安全性非常低,矿难风险远高于后世,所以当时从事矿业的人普遍被视为豁出性命的亡命之徒。

明廷也认为矿徒们穷凶极恶、唯利是图,难以驯化管理成军,还容易惹出祸端。

这样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维护利益,必然会抱团取暖,抵抗朝廷的管理、封禁,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在正统年间爆发的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就是朝廷为解决财政问题开矿引发的矿工起义,因为影响太大,所以明英宗又下旨封禁矿山。

但是之后,因为财政需要,又不得不重新开启。

魏广德当然是注意到这些,不过他的触手还暂时没有伸向矿山,因为就现在的情况看,矿山开采产生的收益都被利益链各个链条所控制,已经形成一条潜规则。

敢开矿洞的人,背后那自然是有人认可并提供保护的。

越是了解现今的大明朝,魏广德很多时候都不得不佩服明太祖朱元璋,真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皇帝。

他设计的大明朝制度,如果只是管理好一个纯粹的农业国家应该是绰绰有余的,因为明廷就是一个内敛保守的政府,完完全全用管理农业社会的方式治国。

可既然是魏广德提出开矿,当然就不会延续明朝之前的方法,让百姓以服徭役的方式免费去挖矿。

说句不好听的,与其免费给朝廷干活,还不如进私人矿山,最起码还有一点收入。

“可是皇朝一直是实行禁矿政策,善贷,你要知道农耕乃是皇朝的根本,开矿会破坏农耕。

而且开矿的利润高于耕作,利益的驱使下会让大量无知百姓为了趋利而涌向这个行业,长此以往农耕必然荒废。”

知道魏广德的建议是开矿增加收入,隆庆皇帝在心里直接就画了个叉叉,他不能同意魏广德的意见,用这种方式来增加国库。

好吧,至少是在没有山穷水尽之前不能动矿山的主意。

“陛下,今时不同往日。”

魏广德对隆庆皇帝的说法早就有了预料,所以在皇帝说完后只是笑笑,随口说道,

“皇朝建立之初,经过战乱土地荒废,人口锐减,国家新生需要修身养性,缓缓恢复国力。

而今天下承平百年,民力早已恢复,人口众多而田地不足,是到了开矿分流一部分百姓的时候了。”

听到魏广德这么说,隆庆皇帝来了点兴趣,不过依旧不大。

在他看来,百姓就应该圈在田地间,而不是聚众到矿山,那样实在是危险。

“陛下,可知以前官府开矿是用何办法召集矿工.......”

魏广德既然已经说出口,自然不会半途而废,直接开始把朝廷开矿的模式详细说了出来。

听到是征集徭役的方式让百姓免费提供民力,隆庆皇帝就是皱眉,他已经隐隐有所猜测,嘉靖朝时期福建、山西等多地出现矿工之乱怕就是源于此。

“其实,民间矿山甚多,且大多未经朝廷批准,是地方官员和士绅私下里行为,他们除了雇用百姓外,也常常以征发徭役的方式,欺骗百姓免费为其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