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2章 排队接班(2 / 3)

既可以让更多的漕兵参与其中,熟悉海道和海况,也更加安全。”

朱衡开口说道。

他其实对海运完全不了解,可收到梁梦龙书信后,他就找人可以恶补了一些海运方面的常识,知道大船出海其实最怕遭遇风浪。

暴风巨浪之间,船只操控几近于无,完全就是看运气,漂到哪里算哪里。

船上带的是粮食,吃食不愁,可船行大海之上,周遭虽都是水,却喝不得,所以淡水也是海航很重要的物资。

高拱听到朱衡的建议,漕船一半装粮一半装水,心里只是微微诧异,但心里对朱衡的能力还算认可。

其实朝廷里,知道海运常识的人可不多。

朱衡管工部,按理来说对大海应该不熟悉。

是了,他刚才不是说了吗?

仔细看过梁梦龙的奏疏,所以应该也打听过这方面的信息,所以才能这么说。

至于其他的,他倒是也想到了,于是不住的点头。

朝廷还是需要像朱衡这样有办事能力的人,越多越好。

高拱可没有自负到觉得自己一个人就可以玩转朝政,他也需要更多像朱衡这样有能力的人帮忙,他高拱可不是朱元璋那样的工作狂。

两人又说了一阵子,张守直也来到内阁。

三人相互行礼后落座,高拱不喜欢拐弯抹角,于是直接就问起户部觉得第一次尝试海运漕粮,可以划拨多少粮食。

张守直坐着思考了一阵才试探着说道:“自淮安转粟二千石,自胶州转麦千五百石入海达天津,以试海道,二公以为如何?”

“三千五百石?是不是少了点?”

高拱微微皱眉,在他们面前,粮食的计量单位一般都是万石,一下子降到三千石,他忽然感觉一阵不适应。

“高首辅,我看可行,第一次,稳妥一些,三千五百石也不少了。”

朱衡只是微微皱眉就舒展开,其实这点粮食对朝廷来说算不得什么,主要是确认海道畅通。

一旦确定没有问题,以后就好办了,可以大批量走海路输送漕粮。

“也好,不过淮安一带粮仓可以储备多少漕粮?”

高拱此时考虑的自然是能够通过淮安大批量输送粮食,所以淮安的仓储就显得极为重要。

“我记得淮安附近仓储还是很大的,其实真要运送,淮安应该马上可以凑出十万石以上的粮食,但是船只反而不容易凑齐。

据我所知,现在漕司可没多少遮洋船,第一次运输,耽误的时间可能还在于漕司调船一事上。”

张守直答道。

因为漕运都是走运河,所以漕司旗下就算有大量漕船,可适合出海的却不多。

其实残存的海船,都是很早以前遗留下来的,至少近些年建造的漕船,就不是适合海运之船。

“那是否可以调福建战船来运输,或者命登莱水师前往淮安运粮?”

朱衡忽然插话道,“我记得大约十年前,登莱水师就向辽东输送过粮食,有经验。

而且此次航道大多在胶莱一线,登莱水师常期行走于此,应该也熟悉海况。

至于漕司那边,可安排他们派人登船,随船队行动,也算熟悉海况。”

“福建水师?还是算了吧。”

高拱这时候开口说道,“正如士南所言,此次路程多半都在登莱水师的管辖范围,他们更加熟悉海况。

有登莱水师负责此事,我看最为稳妥。

不过......”

高拱说道这里,不由停顿片刻才继续说道:“漕司那边,最好还是派船跟着登莱水师行动,也走一趟海道。

毕竟运送漕粮是漕司的差事,和登莱水师关系不大。

事急从权,现在可以让登莱水师出船,可以后还是要有漕司负责押运粮食北上。”

“高首辅,关于福建水师战船,我也有不同看法。”

虽然高拱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可是朱衡还是接话道。

“但说无妨。”

讨论问题,高拱还是很乐意听手下官员话的,只要大方向支持他,细节方面,他也会采纳认为可取之处。

“梁巡抚所谓淮安至胶州,胶州至太仓以及太仓到天津的航道有民间商贾通行,可记得太祖时期,我大明海船是从太仓出发直抵辽东,可见此处也应该有航路还是。”

是的,朱衡想到那封书信里隐隐透露出,魏广德有恢复明初海运的意思,所以他也在工部查了资料,知道明朝太祖至高祖这一时期,大明的造船能力极强,可以建造大型宝船。

而且,这类大型宝船还不是在沿海入浙江、福建等地建造,而是在南京。

可见,这类宝船至少在长江航道大部区域也是可以行使的。

若是利用这种宝船运输粮食,船大扛风浪的性能也是极强,对于保证所运粮食的安全想必更佳。

不过说回来,大明多久没有进行这种大规模海运了,朱衡也不确定兵部是否有海图存在。

宝船,以现今大明朝廷的财力,短期内是不要指望,但是近些年,江南各省投入巨资打造战船抗倭。

现在倭寇踪迹缥缈,正好用来运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