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4章 针对(2 / 3)

然是他早就打好的腹稿,只不过接着张居正的手写出来而已。

张居正按照高拱的话,做好票拟,贴在奏疏上,这才告辞从高拱值房退出。

对俞大猷这个人,张居正印象还是不错的,因为他也注意到了,江南的官场虽然都不喜欢这个人,但是每当闹出乱子来以后,首先想到的人也是他。

这说明什么?

俞大猷第一次进入他的视野,其实还是因为胡宗宪的弹劾,指控当时身为浙江总兵官的俞大猷通倭。

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可笑的借口,但是就算这样,俞大猷还是被押回京城审问。

而之后发生的事儿,则是让张居正很是惊讶,那就是俞大猷受到了皇帝亲信陆炳和魏广德的保护,从阶下囚很快又回到一镇总兵官的行列,而且此后再也不像之前那样,成为大家笑话的“官场升降机”。

是的,在此以前,俞大猷的官职就是电梯似的,不断起起落落。

不过明朝的武将,升到总兵官,那基本就升无可升。

就是这样稳定下来的一个人,这次居然会再遭弹劾,也是稀奇了。

看了眼高拱,张居正心里不由得生出一些猜测,这次对俞大猷的弹劾,不会就是出自他之手吧。

至于为什么是回籍听用而不是抓起来审问,自然也是做事留一线的意思,或许高拱也不想和魏广德把关系搞僵。

魏广德是丁忧,在等一年多就该复出,没有铁证治罪,就没必要把人往死里得罪。

只是换下他的人,以后魏广德回朝要重新安插这些人手,那魏广德就有求于眼前这位高首辅,他自然就有办法拿捏一二。

张居正心里的猜测当然没法开口询问,回到值房坐了一会儿,他就起身回府。

到了阁臣这样的等级,自然没人敢拿考勤说事儿。

不过张居正还是让人报了个身体不适,也就是今天剩下的时间,他就不会内阁办差了。

回到府里,张居正马上让人请来吕光,把和高拱的交易告诉他,让他可以回去向徐阶复命。

“如此就有劳叔大了,这也是最好的结果。”

吕光听完张居正的话就抱拳道,“几位公子充军的卫所,还请多费心,若是能在南直隶或者浙江最好。”

“吕先生放心,我已经有了想法,如果可以,就把人安置在杭州卫,那里到松江坐船不过两日,若是快马一日就可到达。”

徐阶给张居正也写了信,所言都是担心子弟发配,一旦到了那天都见不到儿子,实在是大憾。

吕光和张居正说服高拱放手,其实也是以此为理由。

在传统文化中,送终是一种孝道的表现,为长辈送终也体现了一种尊重和孝顺的态度。

如果一个人孤零零的死去,去了阴间,也会被人看不起,而如果死之前有人陪着,那这个人就是有靠山的,有亲人、朋友或者爱人在身边,也就大家所说的死而无憾。

虽然现在徐阶的身体好,甚至活过了张居正,但他们不知道啊。

徐阶用垂垂老叟来自比,哀求高拱放过,也多是以这方面的考虑来试图打动他。

两人仇怨大,但也不是生死大仇,何况这次把徐家搞的面子里子都丢光了,再大的火气也应该都发泄出来了。

到了晚上,张居正一个人坐在书房里还在默默思考着俞大猷这事儿,高拱为什么独独放过殷正茂?

想了很久,张居正才有了一些猜测,那就是殷正茂只是在江西任职时和魏广德有所接触,或许因为他不是江西人的缘故。

只是因为利益和魏广德绑定在一起,那当魏广德不能给他利益,而高拱可以给他的时候,或许殷正茂就会从魏广德身边离开,而转头高拱门下。

张居正可是记得,当初把两广军务的重担交到殷正茂手上时,高拱可是承受了不轻的舆论压力。

但是高拱担下来了,而殷正茂确实把古田叛乱处理的很快速,其处置事件的能力也让朝臣都称赞不已。

要知道这时候的两广可不像后世,这时期,两广范围内少数民族大量聚居,导致这些地方很多其实不服王化,叛乱此起彼伏,其中尤其是广西。

此时大明在广西的统治,其实还是颇为脆弱的。

广西一地,绝大多数都是少数民族,只有少数汉人还主要集中居住在城镇里,所以朝廷与其说统治广西,不如说统治的是那些城市。

而城市外的土地,在前朝时就是由地方土司负责管理,这样的模式即便到了元朝也没有改变。

明朝自然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处理,所以套用元朝的模式,给这些土司加官进爵的方式维持隶属关系。

而且,这类土司制度还是世袭制,无形中加强了土司在地方上的统治基础。

朝廷对土司的政策张弛,就是叛乱不断的根本原因。

其实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到新中国建立,土司制度被从根本上瓦解才告彻底覆灭,因为新中国并不承认有高人一等的存在,不管是土司还是百姓都是平等的,世袭制度自然也不可能继续下去。

清朝时期最大的叛乱太平天国运动,其发源地就在广西,可见这地方的治安有多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