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章 信(2 / 3)

了。

魏广德起身就在屋里来回踱步,想到离开京城前,最后一次见到隆庆皇帝的样子,貌似也不像个短命的皇帝才是。

难道自己想错了?

魏广德不由得在心里暗忖道。

嘉靖皇帝也是十四岁不到的年纪登基称帝,之前两年大权也是在内阁,之后才逐渐过渡。

难道太子朱翊钧亲政不是十四岁?

或者说隆庆皇帝还能再熬几年,然后顺利交接到太子手里?

可那样的话.....

魏广德感觉有些头大,他记忆里好像是有模糊的记忆,那就是张居正执掌大明朝政后,皇帝才亲政。

可就算亲政,但实际上也没有多少权利,权利实际上全部在张居正手中。

也正是因为大权独揽,张居正才实现了明朝后期一次重要的改革,历史评价是为大明朝续命多少年。

否则,若是大权还在皇帝手里,张居正根本做不到大权独揽。

想想自己保的这位,隆庆皇帝也算是个能听进话的人,自己给他很多建议,不都是没被采纳吗?

皇帝做事儿,可不是指看符不符合道理,而是要首先保证皇权稳固。

力挺海运其实就是废了漕运,或者运河所到之地的繁华会下降,所以朝中反对激烈。

还有百万沿河百姓生计,隆庆皇帝为此甘愿继续保持漕运的地位也不愿意漕粮改海,这就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

还有大同和议,内容明显不好,可皇帝还是捏着鼻子认了。

其实,这也是为了维持北方的安稳,损失一点银子在他眼里,其实算不得什么。

这个时候,魏广德有些觉得自己举止失措,都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

冯保给自己写信,最主要的应该就是要自己知道,隆庆皇帝的身子坏了。

自己既然知道了,那该怎么做?

想了半天,魏广德才意识到,貌似自己现在的情况,什么也做不了。

颓然坐下,魏广德有些失落。

“老爷。”

这时候,张吉回到书房。

“那个冯邦宁现在怎么样?”

魏广德开口问道。

“刚吃了饭,现在睡下了,说是这半月都没好好休息。”

张吉答道。

“那行,明日我再见他。”

魏广德吩咐道。

他也不急在一时,今天见还是明天见,其实影响不大。

“老爷,没什么吩咐我就先下去了。”

张吉在一边垂手说道。

“你去吧,我也要安静思考一下。”

魏广德摆摆手,让张吉也下去,屋里就剩下他一个人。

此时已经是隆庆六年的三月,魏广德坐在书案后,静静思考起来。

若是隆庆皇帝在今年死了,会怎么安排毕竟朱翊钧才十岁,肯定是做不了大明江山的主儿,得安排顾命大臣帮他看着。

谁会成为顾命大臣?

高拱和张居正肯定在列,礼部尚书潘晟吗?

魏广德随即摇摇头,潘晟也曾在裕王府做过讲师,也算隆庆皇帝的老师之一,不过他进王府的时间比高拱晚,走的却更早。

虽然早早进入朝堂,但是发展却一直比较慢,属于既不被嘉靖皇帝喜欢,又不被隆庆皇帝看重的这么一个尴尬的角色。

就当下的情况,或许高拱也不希望有其他人进入内阁,即便内阁现在缺人。

魏广德在老家思索这京城的事儿,而在京城内阁首辅值房里,高拱也正面对堆积如山的奏疏感觉头疼。

其实奏疏还是这些奏疏,并没有比往常增加多少,但是处理政务的阁臣却是少了许多。

想想就知道,隆庆朝内阁阁臣最多的时候多达六人,一百份奏疏一个人也就负责处理十来份就可以完成了。

而现在,随着阁臣一个个或致仕,或丁忧,就剩下他和张居正两个人。

一个人要处理原来两三倍的量,工作压力可不就大增。

高拱此时不得不考虑一件大事儿,那就是增加阁臣。

可是向隆庆皇帝举荐阁臣也不简单,最起码得各方面条件达到要求,不能被人挑出刺儿来,还得考虑到平衡一途。

也就是说,他高拱的手下,或者说朝中都知道是他这方的人,他还真不能举荐进入内阁。

至于为什么,其实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涉嫌揽政。

就现在,朝野上下已经对他的强势,私底下议论纷纷,若是他再举荐个凡事都听他话的人入阁,那不是摆明了架空张居正。

这样的举荐送到隆庆皇帝面前,怕是也很难通过。

得找够资格的,还得和他高拱有间隙的,还得性格比较温顺的,办事儿能力还不能差了,这就比较难选了。

高拱在脑海里思量着人选,不由得想到当初曾经因为杨博的关系,在背后捅过他一刀的“同年”。

这个人就是高仪,当初高拱从礼部尚书进内阁,高仪就是他的接替者。

但是之后在他和徐阶闹出矛盾以后,徐阶上奏乞归,杨博就联络高仪联名上奏请皇帝挽留。

那时候他高拱可也递交辞呈,但是高仪并没有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