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2章 1041惊慌的李成梁(2 / 3)

喜悦。

明朝的朝会,可不是官员们真的有事直接站出来,其实早在一天前就会向鸿胪寺报备,要奏何事等,鸿胪寺官员会按照大臣们报备事由排序,让他们一个个出班上奏。

勋贵们看李成梁的目光不善,而李成梁身后的武官也都下意识稍稍远离他。

只是毕竟是上朝,两人其实也只是假寐,根本不可能睡过去,于是先后都睁开眼,看到是张居正来了,也都起身打起招呼。

这次他被留在京城,蓟镇总兵戚继光怕就是接任辽东之人。

怀着忐忑的心情出了承天门,李成梁很快就和儿子李如松会和。

不多时,钟鼓司宦官敲响朝钟朝鼓,等第三通鼓响,先开东西两阙门,放官军旗校先入摆列,百官依旧在掖门前按照次序排队,等到鸣钟之后再开门入内。

一边的鸿胪寺官员小心在他耳边提醒道:“李都督,该谢恩了。”

官员们三三两两往外走,要回各自的衙门。

蓟镇的重要性是九边之首,空出这么重要的位置而是去辽东,想想李成梁心中不由得有种不寒而栗的感觉。

在整齐排列的官员队伍外,有负责纠察的御史在旁监督,凡是有咳嗽、吐痰、拥挤或仪态不整的都会被记录下来,听候处理。

想到这里,李成梁不由得有些嫉妒留在辽东的戚继光,通过谭纶和内阁次辅魏广德接触上。

内阁阁臣。

本来就打算找机会和李成梁画饼,正好借着这话说出来。

今日的文管队列没什么变化,只是武官队列前排多了个李成梁,而他的儿子李如松因为品级偏低,是没资格上朝的。

也让李成梁更确信勋贵在朝中武将集团里的影响力之大,比他想象的还要大。

吕调阳在一边陪笑两声,随后就听到张居正说道:“我过来晚了点,看到李成梁在外面候着。”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逆酋王杲,诱杀我裨将裴承祖等,督府张学颜与总戎李成梁鼓行而前,乘胜直捣.封李成梁右军都督府左都督,掌府事”

“二位.”

“兵部奏报朕已经看过,赏功罚责本是朝廷惯例,今逆酋伏诛,自然该对有功将士进行封赏。”

李成梁跟在武官们后面,也是向外走。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只有成为勋贵一员,才有机会保持李家长盛不衰。

内阁相召,虽然不知道有什么事儿,可是他们也知道,肯定是大事儿。

明显,谭纶是被叫到内阁商议大事去了,而午门外的官员,其实是在观察那六位大人,判断朝堂局势的。

路上遇到相熟官员,难免就走在一起,小声聊天说话。

分开时间较晚,这一晚上大家其实都没休息好,这会儿难免都有些困,寒暄两句就在打盹儿。

三人出了朝房,其他官员也陆陆续续从朝房出来,汇聚在午门外按品级站好。

张居正坐下后才说道:“二位要是困了,就再眯会儿。”

不过每次朝会第一件事儿还是鸿胪寺官员先出班,对皇帝奏报入京谢恩、离京请辞的官员。

毕竟,李成梁担任五军都督府左都督,虽然现在都督府没多少事儿做,可毕竟占了一个位置,还是很重要的位置,这就意味着他们这帮勋贵少了一个官职,自然不会给他好脸色。

家人前后打着灯笼,很快就汇聚成一条长龙。

“唉。”

不过,欣喜的脸在听到让他入右军都督府掌府事后,瞬间变色。

旨意宣读后,自然也没有继续的必要,很快大朝会就散了。

不能去边镇就不能立功,不能立功的武将,是没有机会封侯的。

之后则是兵部尚书谭纶启奏,其实就是昨日献俘大典事宜,奏请给予有功将士封赏。

宫门墙角边还建了朝房,供官员们在此休息候朝。

他在辽东做过的事儿,许多也是上不得台面的。

倒不是他有反心,此时在大明造反和老寿星吃砒霜没有区别,在很早的时候,因为袭职的困扰,所以李成梁就已经在心中打定主意,要争取为李家留下更好的几页,那就是封侯拜相。

內侍传唤后,三人都向周围同僚告辞,然后看向后面走过来的张居正、魏广德和吕调阳。

今日朝会本就没什么事儿,宣旨封赏李成梁及一班辽东将官就是今天的头等大事儿。

今日的程序早就已经告知,所以在百官行礼后,小皇帝朱翊钧挥手,让身旁太监继续。

皇极门上廊内正中设御座,称为“金台”,台阶左右是钟鼓司的乐队,殿陛门楯间列“大汉将军”,穿着全服铠甲,御道左右及文武官员身后则各有校尉握刀站立。

他其实最怕的就是朝廷调虎离山,要对他进行清算。

对于现在的朝会制度,别看科道言官私下里还是叽叽歪歪的,但是大家心里知道,现在才是最好的。

李成梁想想就觉得头疼,都是高高在上的大人,他却接触不到。

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勋戚,居武官班前而稍离。

很快,东西长安街上就出现了车轿,一些武官还骑着马赶去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