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站起,目光向外看去,仿佛看到了整个天下。——她要实现自己的野心与抱负,在人间轰轰烈烈一场,这才不枉此生!武则天本人从愤怒到平静,情绪已经稳定下来,但其他平行时空的人却很暴躁。
贞观年间,年幼的李治听见自己被塑造成软弱无能的形象,气得鼓起了腮帮子。
就连并不喜欢武则天的李世民,也忍不住紧紧皱起眉头,露出匪夷所思的神色: "后世的史官就是如此写史的吗?"
这样的疑问同时出现在历朝历代的天子口中,即便秦皇汉武也逃不脱青史留名的诱惑,又岂能容忍史官如此随意编造史料?
他们只觉受到极大冒犯: “堂堂天子,竟被后人如此恶意诽谤,史书还能有几分可信?倘若只因个人不喜就能对天子加以诋毁,武则天如此,莫非朕就能够例外?"
——无论他们是否欣赏武则天,同为帝王,用一个不恰当的词来形容他们的心情,就是兔死狐悲。史官反感武则天就能对其胡编乱造,倘若看他们不顺眼,是否也可以对他们瞎编排一通?身处封建社会顶级阶层的封建帝王岂能容忍这种事?
平行时空的汉朝,正在根据天机透露的后世历史埋头编撰新史书的司马迁顿了顿笔,脸色冷了下来: "董狐秉笔直书,成千古佳话,无此心岂可治史?!"
是人都有私心,他也不曾例外。但他顶多就是对自己欣赏的人多夸几句,不喜欢的人就少写几句,却不至于凭空脑补歪曲事实,否则的话,还配做一名史官吗?
这样想着,司马迁沉重地叹了一口气。
此时此刻,历朝历代平行时空,无数人的反应最终都会成了一道强烈的心声。
——你们宋朝人这么不讲武德的吗?
而水镜之上,已经浮现出新的画面。
【作为华夏历史上名气极盛的一对
夫妻,李治和武则天都可谓点满了帝王心术。】
【与其说他们是突破伦理限制的真爱,我更倾向于将他们视作牢不可破的盟友。在他们复杂的关系之中,固然有一定感情的因素,但也有不少互相利用的考量。】
【既然是盟友,必然是因为共同的敌人才能结盟,这个人就是皇帝的亲舅舅,当朝太尉、官拜宰相的辅政大臣长孙无忌。】
【他出身名门,与唐太宗李世民情同知己,追随其南征北战,在玄武门之变立下首功,更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后来李承乾被废,唐太宗欲立新太子举棋不定时,更是他一手推动李治的上位。换句话说,他可谓太宗高宗两朝的从龙功臣。】
【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站在了李治的对立面,成为了他必须要扳倒的敌人。】【这对本该亲密无间的舅甥,究竟是如何走到对立面的,还要从立太子说起。】
【相较于封建皇权抵达顶峰的明清时期,唐朝皇室虽尊,却达不到为所欲为、主宰天下。世家贵族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唐高宗李治的皇后王氏,就出自高门世族,奈何皇后无子,只能在其舅柳奭的劝说下抱养了李治的庶长子李忠。倘若只是到这一步,唐高宗李治还能接受。但他们接下来的行为,就让他不能接受了。】
【抱养李忠之后,柳奭居然勾搭了一班朝臣,坚决请求立李忠为太子,而这群朝臣中,就包括李世民留下来的辅政大臣褚遂良、长孙无忌,还有曾经的太子班子于志宁,这在李治看来,与威逼何异?】
水镜之中,适时放出了群臣请立李忠为太子的画面,年轻的天子李治默默望着这一幕,神色不动,目光却透出森森冷意。
水镜之外的众人却完全能理解他的反感。
汉武帝刘彻冷笑起来: “天子不过二十出头,两个宰相、一帮高官,乌泱泱一群人请立太子,这帮人是想造反不成?!"
以他的暴脾气,可不会惯着这帮货色。别说是亲舅舅,不忠于天子就该杀!
——啊,你说请立太子不算不忠?
既然是先帝留下来的辅政大臣,难道不该老老实实辅佐天子吗?敢在继承人的问题上鼓噪,操控天子人选,算什么忠臣?!
更何况王皇后的家族非同一般。他们这样搞事,难道是要投靠后族架空皇帝吗?汉武帝能想到的东西,唐太宗李世民自然不可能想不到
,他神色中更添冷意。
看着信任有加的大舅哥,他痛心又失望。
"辅机啊,你怎么会犯这种糊涂?"
我也不知道我未来怎么会犯这种糊涂……长孙无忌吓了一跳,嘴里发苦,只能赶紧低头请罪,为自己未来的过度膨胀。
长孙皇后脸上染上薄怒:兄长实在太过分了,这不是欺负外甥吗?又是亲舅舅,又是辅政大臣,不帮着外甥也就罢了,还联合外人逼迫外甥,果然权势迷人眼啊!
于是,她再一次向李世民提出那个她曾经提过许多次的建议,让李世民不要对长孙家太过优待,对兄长长孙无忌过于荣宠,免得长孙家被惯得不知道天高地厚。
而这一回,李世民没有断然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