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困。】
【汉文帝父子有文景之治,明仁宗父子有仁宣之治,而千古仁君宋仁宗有的是士大夫妙笔生花吹嘘出来的太平盛世——】
【西南侬智高举兵反叛,攻破数州,最后靠狄青平定,而最大的功臣狄青却在文重武轻的环境中备受打压,抑郁而终;】
【国内盗匪不断,百姓饱受盘剥,文人士大夫在不抑兼并的环境中如鱼得水,皇帝无为而治,虚心纳谏,动辄对士大夫赏钱赏官,全然不顾北宋国库已日渐空虚;】
【西夏最有作为的国主李元昊在这一时期崛起,对北宋三战三胜,最终因彼此国力差距太大,西夏穷兵黩武难以为继,这才选择议和,向宋称臣,李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北宋封号,从此称西夏主。】
水镜之中,泛黄的绢帛幽幽浮现,第一行就是四个醒目的大字: 《庆历和议》。
和议的内容明明白白展现在所有人面前——西夏称臣,而宋朝每年赐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还要在各种节日赐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
"???"
"这也算是和议?这就叫对宋称臣?宋朝皇帝可真是不要面皮,上贡都能说成是赏赐!"宋朝以前的百姓可真是大开眼界, "称臣就有这么多实惠,这谁不乐意?"
正在喝水的唐太宗李世民一口水喷出来。
"……称臣可不兴这样的啊!"
如今他们大唐周边也有一圈向大唐称臣的小弟,倘若每一个小弟都要他“赏赐”那么多钱,只怕得把他大唐的国库给掏空了。
更何况,难道不该是小国向大唐上贡吗?从未听说过小弟不交保护费反而从大哥手中讨赏赐的,这种小弟就是欠打!
如此也能看出这所谓议和称臣的实质——不过是一方打不过,一方不想再打,于是后者顺水推舟议和,年年收保护费而已。
如此合约实在是令世人耻笑。
“难道该夸宋仁宗至少不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吗?”汉武帝刘彻发出辛辣的讽刺, “他爹每年要送十万两银子,二十万匹绢,他好歹只送七万两银子,十五万匹绢!"
前者给辽国,后者给西夏,这倒是令辽国和西夏的强弱关系与地位高低一目了然。
然而,同时给这两个国家输送岁币的宋朝又算什么?食物链最底层的存在吗?
“仁宗?”汉文帝刘恒摇了摇头,辛辛苦苦给儿孙囤粮的他简直替宋仁宗心疼, "如此多的金银绢帛,无一不是民脂民膏,年年供奉不断,该令多少百姓家破人亡?君王垂拱而治,天下不起刀兵,看似太平盛世,不过是百姓的血肉铸就而成罢了。且岁岁年年下来,宋愈弱而敌愈强,将来迟早有一日,中原万里江山为外敌所夺!"
他那穷兵黩武的孙子,固然害得许多百姓家破人亡,但坚持打匈奴的原则是没错的,祸害了一代百姓,却可保三代甚至更久的太平。
而宋朝这般,却是让百姓世世代代割肉奉敌,不仅要被自己国家的地主士绅剥削,还要间接被敌国所剥削。最重要的是,一直割肉奉敌,简直自取死路。
——前者是一世之痛,后者是世代之苦。最后江山覆灭,子子孙孙都要沦为异族的奴隶。
强大的辽国也就罢了,如今连西夏都能骑在大宋的头上,可真是丢人丢到家了!看到这里,宋太·祖赵匡胤再也忍不住了: “晋王呢?给我把晋王拖过来!”
正如秦始皇嬴政留着胡亥当磨刀石一般,赵匡胤也不曾对这个弟弟下杀手,不过只要想起对方的后代做出的种种不争气之事,赵光义就难免要受一顿皮肉之苦。
没办法,赵匡胤打不了那些不争气的后继之君,就只能拿他们的祖宗出出气了。赵光义接受兄长毒打之时,宋仁宗时期的君臣已经陷入了懵逼。
仙人提前告知了宋夏战争的结局:大宋三战三败,拖到西夏国力不济才求和。既然如此,他们这仗还要打吗?
打仗也是很花钱的,反正最后西夏也是议和称臣,不如一开始就议和算了,反正不过是给点赏赐嘛,想必李元昊知晓未来后也不愿再穷兵黩武罢?
不如一步到位直接签订合议,如此免了打仗的花销,也不必妄动刀兵啊!
——不知道哪个大聪明提出了这样的建议,居然有不少人都觉得可
以一试。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正如当初寇准逼皇帝御驾亲征一般,总有些人心中胆气十足,不会轻易乞和: "打!必须打!李元昊贸然称帝,兴兵犯宋,我大宋怎可不动一刀一兵便与之议和?"
“兴兵不吉,历史上那李元昊不就幡然醒悟,对宋称臣?我等大可派人出使西夏,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他提前醒悟便是!"
有主张和谈的人跳出来反驳,实在是宋朝三战三败的战绩让他们生出了退缩之意。一时间,北宋朝堂吵作一团。
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