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掩耳盗铃(1 / 2)

穿在1977 狸猫换银子 1092 字 2024-01-01

进到院子,今天只有姜丽丽在。

陈凡的心情又愉悦了几分,当即翻身下马,笑着问道,“她们都去上工了?”

两只小狗子立刻飞奔而来,在他脚底下打转。小鸡仔们则自顾着到处找吃的,理都不理他,活该以后被吃。

姜丽丽担心两只小狗被马踩到,蹲下将它们抱起来,笑着点头,“今天轮到我做饭,就先回来。”

虽然已经到了农忙时节,除非是正在读书的,或者是陈凡这种有自己工作的,其他所有年满16周岁的劳动力,都要听从安排去上工,不去的如果没有正当理由,不仅没有工分,反而还要倒罚扣分,知青点的四个女生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陈老师的生活质量却没有下降。

四个女生约好,每天一个人轮流提前回来做饭,这样就不耽误陈老师吃饭。

而她们损失的不过是轮值那天少记的两个工分而已。

只要跟着陈老师烧一次窑,等赶集的时候去卖掉,就能几十倍的补回来,自然要将陈老师服务好。

所以跟以前相比,只是没有了那么多的时间去清理后面的小土坡,其他的并没有什么影响。

不过一整个正月份,那个小土坡已经被清理得差不多,在陈凡圈定的两亩地“势力范围”之内,几乎是寸草不生、一木不留,只有一个光秃秃、四处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小土坡。

所有的草都被连根挖起,然后挑到坡底下,等干枯后用来烧炭。

那些长不高、长不粗、长不直的杂树,不能用来做木材,只能当做烧火的木柴,便成了烧窑的燃料,或者是被制成木炭。

只等陈凡完成自己的“别野”设计图,并积攒足够的材料之后,便可以动工修建属于他自己的窝。

陈凡牵着马往后院走,同时问道,“那个杂交水稻种得怎么样,都种上了吗?”

听到这话,姜丽丽也就跟着他一起往里走,轻声说道,“社员们好像都不太乐意种那个,前几天杨队长把种子拉回来,后来还过来找我,说是要把‘知青田’当做试验田,全部用来种杂交水稻。”

陈凡嘴角微抽,回头看了她一眼,笑道,“现在知青田应该也被队里收回去,一并核算了吧?”

姜丽丽抿嘴笑了笑,说道,“是‘暂时’收回去,说是等哪天知青多起来,再还给知青点,让知青们自己种。”

陈凡顿时恍然,“所以他们是觉得那块地不是自己的,用知青田种杂交水稻,不算亏,顶多是不赚,是吗?”

姜丽丽笑道,“应该是吧。”

陈凡满脸无语,这不是自欺欺人么。

我占我自己便宜?

最开始建立知青点的时候,知青和队里的社员闹出过不少矛盾,后来为了减少冲突,经过大队部与公社开会商议,决定单独给知青们划分“责任田”。

相比几年后才普及的包产到户,现在还处于“包产到队”阶段,就是每个小队自己独立核算,把“知青田”划分出去,等于是将这些知青单独归为一个小队,只是由6队来代管,而6队的交公粮任务也相应减轻,算是补偿,减掉的那部分,却算到了知青们的头上。

如果知青田的产出,在交完公粮之后,剩下的部分还不足以承担知青们的口粮,差额粮食就由大队部出面,借粮给知青。

其实这些粮食还是公社在出,只是借大队部的手掩人耳目,省得知青们总是指望靠公社输血。

而且名义上这些粮食是要还的。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还好,知青们耕种自己的“责任田”,动力都不一样,虽然产出还比不上生产队,却也能勉强糊口,除了头两年借过粮食,后来也慢慢的在还,如果有人中途离开,就把自己欠的那部分补上,别人也不吃亏。

但是这种制度只用了四五年便宣告结束。

因为最早下乡的那批知青,几乎在

在度过短暂的空窗期之后,接下来的四五年下乡潮里,知青们的平均下乡时间大约在3年左右,二三十人一起干活,也能维持住“知青田”的存在。

但从去年开始,不知道是谁起的头,玩起了样,于是大家都有样学样,时间就短了许多倍。(样没了-_-||)

知青们的档案都在知青办,生产队对他们没有多少约束力,而公社就这么大,知青办的人与那些知青家庭的人都认识,也就……那样。

于是知青点的人就少了很多,一般只有五六个,最少的时候就是现在,只有姜丽丽在。

单靠知青点的五六个人,肯定种不了那么大一片地,于是杨队长与大队部商议过后,干脆将知青田暂时收了回去,让知青们跟着社员一起上工。

反正社员们都知道那些本地知青待不长久,也就不跟他们一般见识,反而为能占知青田而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占了便宜,浑然忘了最初那块地就是他们自己的。

现在公社又布置新任务,杨队长便想起了那块知青田。

从心理上说,社员们都认为队里只是暂时代管,如果哪天知青点的知青又多了起来,还是要还回去的,所以用那块地种植杂交水稻,他们的排斥心理也就没有那么强。

陈凡摇着头呵呵直笑,